木 川
双桂堂第10代住持竹禅方丈如果还在世的话,今年就该跨进200岁的门坎了。
说来惭愧,在下虽亦爱好音乐,却一无所长。很多年前便知道竹禅是一位得道高僧和书画大师,却不知道他竟还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古琴大师!
前年,我为熊少华先生制作了一个影像作品:《把笔狂涂即畅神——熊少华和他的诗书画印艺术》。为表达古朴的意境,特意选择了《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并特意征求了重庆古琴新秀刘鑫的意见,他莞尔一笑说道:“熊老师是双桂堂的文化顾问,跟双桂文化又颇有渊源,何不就选竹禅大师的名作《忆故人》?”
直到这时,我才第一次知道《忆故人》这首名曲乃竹禅所作。顿时,不由得一脸羞涩,对大师又增添了几分景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竹禅,我特意翻阅了一些资料。得知他俗姓王,法名熹,梁平仁贤人,清代著名书画大师、佛学大师、古琴大师,曾为慈禧太后作画、传戒。他的书画、篆刻自成一体,与“扬州八怪”齐名,居清中晚期书画名家之首。
不仅如此,竹禅虽为农家子弟,却“喜抚古琴,其声渊渊,悠扬悦耳,令人万念顿消。”后几经磨砺,终于成为了一位“名扬川楚、吴越”的著名琴家。
在竹禅的一生中,创作了很多古琴曲目,《忆故人》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也有不少传言说竹禅只是此作的整理者或二度创作者。但据当代中国古琴泰斗李祥霆先生的考证,此说“现有的文献资料已无可考。”他还说,在1956年前,全国会弹这首曲子的,总共只有6个人!同时,它也是现在全国古琴考级的曲目之一。可见,《忆故人》的艺术价值是何等之高?
竹禅和尚为何要写《忆故人》?他“忆”的又是何人?写作的时间到底是何年何月?如前所述,很多问题已经无从考证。我想,这兴许重要,兴许又不重要。因为,《忆故人》已得到业界一致公认,被称作中国古琴的优秀曲目。而且,由于它节奏平稳而富于变化,一气流转并柔中见刚,深受广大爱好者青睐,普及度越来越高。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说到本文的另一个主人公熊少华先生,以及他为《忆故人》增补诗词的事儿。
熊少华何其人也?他亦梁平人,是公认的“梁山才子”。系全国著名书画家、佛学研究学者,也是双桂堂多年的文化顾问。曾出版过《竹风禅韵》《破山评传》等长篇巨著。
去年,在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忘年交刘鑫带领一众弟子,来到原北伐将领张冲的祖屋良公祠。这里地处郊外,阡陌纵横,小桥流水,红墙绿瓦,是一个演奏古琴的绝佳胜地。应我之邀,他专门演奏并演唱了竹禅的《忆故人》。
古琴演奏很注重仪式感,庄重而肃穆。演奏者统一身着汉服,毕恭毕敬,一丝不苟。
春风和煦,杨柳依依。只见刘鑫捋了捋汉服,端坐于古凳之上。随后,轻抚琴身,随着指尖在琴弦上的触动,古琴顿时发出了一声声低沉而悠远的吟唱。时而轻柔,时而高亢,时而悲痛,时而欢快。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让人沉醉其中,似听到琴家对故乡、对故人亲切的怀念和深情的呼唤。
当晚,怀着特有的冲动,我给少华先生打去了电话,询问他为《忆故人》增补诗词一事。
他以十分平静的口吻回答道:“是的,那是我十多年前写的了。当时,主要是受到了这首名曲的感染,便不知天高地厚,想跟竹禅来番唱和;其次,我当了这么多年双桂堂的文化顾问,也想为家乡的佛教文化事业做点贡献。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听罢,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感动。当晚,便用微信将这词传播了出去,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鲜为人知的千古吟唱——
秋风清,秋月明,空山落叶一声声,触目动秋心。人间过客,天涯孤旅,何处是归程?
携破笔,抱素琴,一瓶一钵且行吟,踪迹若飘萍。挥毫自遣,扣弦独啸,遗响托知音。
巴水淼,蜀山深,桂花开处系平生,万竹山青青。千重宿雾,百年梦境,觅觅复寻寻。
怀故土,忆故人,故人一去杳无凭,独把丝桐鸣。暮云春树,寒窗冷馆,弦断有谁听?
掩卷遐思,我不由得想,熊少华填这词时,才40多岁。一个青年才子,如何能跨越100多年的时空,将一个古琴大师的“禅机佛语”,解读得如此入木三分,娴熟通透?并填写出这么优美绝伦、“最受喜爱”(专家语)的歌词?应该说,这决不是一种机缘的巧合,而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通,也是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完美嫁接!
末了,我不得不说,我们要衷心感谢百多年前的竹禅方丈,是他创作了《忆故人》这支不朽的曲谱;也要感谢正值盛年的熊少华先生,是他为《忆故人》补写了如此精妙的歌词。这曲与词的完美结合,无疑是中国古琴史上一桩带有传奇色彩的艺术佳话。我相信,它是一定会传承下去的,直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