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时代“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叶力铭和同事看望退役军人 通讯员 滇宣 摄
余庆云在自己的绿化责任区前 本报记者 万旭 摄

  □ 本报记者 李桀 万旭

  编者按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每年的3月5日,是学习雷锋纪念日,滇中新区的志愿者们“向春天报到”——怀念雷锋、学习雷锋、化身雷锋。

  回首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将他对一位普通战士的缅怀与敬意,汇聚成朴实无华的7个字: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精神成为一种跨越时代的象征,一种信仰崇高的感召,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体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在毛泽东同志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短暂的一生,生发出了巨大的精神价值。60年来,雷锋精神历久弥新,越发凸显出时代的特色。雷锋以“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真正做到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在这个春天里,滇中新区的志愿者也一如既往将雷锋精神融入血脉之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践行雷锋精神。

  叶力铭  心里时时想着别人

  2021年,叶力铭参与筹备组建空港经济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军人之家”,得令后的叶力铭立即查阅资料、研读政策、到各县(区)示范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参观学习。“先了解21个村(社区)退役军人居住情况,再来选址,一定要交通便利。经过多番筛选,最终选定了凌翔社区。”叶力铭告诉记者,空港经济区退役军人服务站邻近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位于空港经济区中心地带,方便退役军人“门好进、人好找、事好办、路少跑”。

  历时6个月,2022年9月,空港退役军人服务站、“军人之家”迎来揭牌仪式,空港退役军人有了自己的“娘家”,接下来就是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优待证办理、优待抚恤、就业创业、权益维护、走访慰问、帮扶解困、无军籍职工管理、送立功受奖喜报等工作。叶力铭说,在走访中发现,西冲社区有位杨姓退役军人,因家庭变故,精神出现问题,由于无儿无女,基本生活也无法自理,父亲和他一起生活。随着父亲逐渐年迈,家里所有开支只能依靠低保和贫困资金,生活十分拮据……

  “通过夜间走访,我们发现杨家周边的照明不是很好,他和老父亲夜晚出行不便。我们就协调相关单位免费在他家周边安装路灯,为他们解决一点实际问题。”叶力铭告诉记者,空港经济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还为这位急需帮助的退役军人申请了3000元云南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以及防癌抗癌免费医疗保险。“这件事让我们意识到,越早把服务站做好,辖区的退役军人就能更快地得到精准服务和关怀。”现在,叶力铭成了杨家的常客,逢年过节、工作闲暇,他和同事们就会去看看还有什么困难需要处理和解决。

  叶力铭说,退役军人为保家卫国作出贡献,他们是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奉献过热血和青春的人,哪里有灾难、哪里有困难,总能看到军人的身影。“军人退役后,我们更要时刻想着他们,对他们倍加关心、倍加爱护,抱着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理念,专注解决退役军人实际困难,切实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叶力铭说。

  余庆云  让同事在更好的环境里工作

  上午8时30分,云南华新东骏水泥有限公司环境保护管理部部长余庆云一到办公室,先打开蔚蓝地图App,查看工厂区域的空气质量指数,并与同事分享。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中控室与操作员进行交流,了解电除尘运行情况,现场观察3个电场的电压。他说,每一项指标、每一个参数的细微变化都关乎生态环境安全,要保证污防设施在生产期间100%状态良好,污染物达标排放,杜绝并防止环境安全事故发生。

  1993年,余庆云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昆明水泥厂成为一名工人,从那儿以后他的人生始终紧紧与水泥生产联系在一起。2005年云南华新东骏水泥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余庆云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如何节能减排、降低工厂运营成本上。

  工厂需人工启停的雾化降尘装置,余庆云通过请教电器专家、机械专家选定泵的型号,实现了自动喷洒,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面对缺水难题,他想到收集雨水再利用,并通过技术改造加装传感器和水位计,实现了自动收集雨水的构想;他还建议购买雾炮车、洒水清扫车对厂区道路喷雾、洒水清洁,最大限度控制厂内环境及道路扬尘,降低无组织污染物排放……

  “厂区有很多闲置地,我们就挤出时间植花种草,美化工厂,也可以实现节能减排。”在与其他部门协商后,每个部门的员工都分配到一块“自留地”,余庆云更是积极栽种,与同事们一起构建花园式工厂。

  “我们要尽量为同事、为员工营造舒适美好的工作环境。为他人着想,一点一滴从小事做起。”余庆云说。

  王明娅 盼望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王大爷,今天是二月二,我们社区工作站来为您免费理发……”2023年2月21日,和煦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社工王明娅与小伙伴们来到西冲社区,开展“二月二,龙抬头”便民活动,为西冲社区免费老人理发。

  “刚开始接触志愿者工作还是在我上大学时期,大一就参加学校里的志愿者服务,和同学们去社区陪伴老人,去海埂大坝保护海鸥,为游客服务,进行垃圾清理等……”在王明娅眼中,志愿者服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毕业后,王明娅决定投身中国社会工作者这个职业。

  1月16日,春节前夕,王明娅和小伙伴来到西冲社区瓦角村李莉家里,为这位低保老人送去新春礼物和暖心服务。一到李莉家里,她们首先送去过年物资,做基本情况登记。了解到李莉家中没有强劳力,上有年迈老母亲,下有18岁女儿,生活十分不易。他们在征求同意后,开始了节前大扫除:王明娅负责带领清洁消杀组开展屋里、屋外大清扫工作,用专业去污剂做深度清洁,再用消杀工具进行全面消毒。收纳师帮忙收拾杂物、衣物,将各种东西归置摆放。还有一位社工拉着李莉的手了解她的身体情况,为她测量血压,观察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做好个人健康档案记录。一上午,李莉家变得干净有序。

  最让王明娅高兴的是,她的小伙伴队伍越来越大,健康管理、心理学、家庭收纳、水电维修、幼儿教育等领域的爱心人士,陆续加入成为她的工友,让社工之路有了更多同行人。她说,盼望为他人做具体事情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瞭望台
   第03版:在滇中
   第04版:新人文
新时代“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