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

名医朱丹溪对高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启示

本文字数:1604

  张建宏

  医生与教师同属于受人敬仰的群体,前者之职是“救人”,后者之职是“育人”,两者拥有许多共同特征,可相互学习与借鉴对方的成功经验与智慧。笔者作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就从金元时期医学宗师、义乌人朱丹溪身上感悟到不少育人方式方法。

  为师者须“以德为先”。早年朱丹溪系一任侠少年,充满正义感,爱打抱不平。成为一名医生后,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一直坚持救困扶贫。为穷人治病时,更是不辞辛苦,且分文不取。在中国,除了医生,就只有教师职业是带“德”的,其他职业都是以职业道德笼统概括之。可见,这两个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品质要求是很高的。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让自己博学多才,更要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坚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以德育人和以德立学。

  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明代名医张景岳却隔空唱反调,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但两位名医的学术观点并不矛盾。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认为,“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南北人的体质存在较大差异,朱丹溪医治的是南方人,而张景岳医治的则是北方人。朱丹溪认为因为年龄、性别、体质、地域、饮食情志、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不同,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就会不同,要“因人制宜”。朱丹溪的治病观点与孔子所倡导的育人观念可谓不谋而合。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还有一个与此相辅相成的教育观念,即“因材施教”。就笔者看来,善于发现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并能够因人施教是教师的一项核心能力。

  促进教师“跨界成长”。朱丹溪在40岁时“弃儒从医”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古代人平均寿命比现代人短很多,有“人过三十不学艺”之说。但是,朱丹溪最终竟然还能开宗立派。这是因为朱丹溪具有坚实的理学基础,在行医实践中,他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大量的理学内容引入医学领域,由此创立了“滋阴派”,是中国医学史上“援儒入医”的典范。朱丹溪跨界学医的故事,对教师的“跨界成长”具有启发意义。教师的跨界,不仅不是专业性的弱化,相反,很可能是另一种强化和重构。如特级教师于漪将自己曾任教过的课程与当下不同的任教课程融为一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教育风格。

  善于培育“麻烦学生”。朱丹溪医术高超,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元末明初学者戴良在其所著的《九灵山房集》中就曾记载过朱丹溪巧治心病的故事。民间传说中,他常常在众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一个妙方就解决问题。医学领域的名医善于治疗各种“麻烦病人”,教育领域的名师也应善于应对各种“麻烦学生”。笔者认为,能够转化“麻烦学生”的教师更配得上名师称号。

  开展“任务导向”教学。朱丹溪走上学医之路的起因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给母亲治病,当母亲积劳成疾而患病却无人能治时,他自学《素问》等医书,最终学成而治愈老母亲。朱丹溪的这段经历让人充分感受到,一个人如果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激发他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自知。”教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自主组织和执行学习过程。

  教师成长需“名师指路”。朱丹溪的从曾祖父朱杓、朱锷在理学和医学方面的造诣都很深,对朱丹溪学术思想的形成有深刻影响。另外,朱丹溪的从祖父虽为官员,却苦学医术,秉承一颗丹心,以仁心施仁术。朱丹溪崇尚医德,可谓一脉相承。朱丹溪的理学老师是许谦,南宋大儒朱熹的四传弟子。在学医时,朱熹曾伫立在风雨中乞求当世名医罗知悌收他为徒,留下了“罗门拱立”的佳话。此后,朱丹溪得罗知悌真传,兼收并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名医之说,终成大国医。另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仓公二人也是得到名师真传后成为名医。可见,“名师带高徒”是造就名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师的职业发展道路上,有名师指引也必不可少。

  作者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全域旅游研究中心(KYZPT2022008)研究成果。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庆科技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新闻热线 : 023-63658858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重庆科技报微博
重庆科技报公众号
重庆科技报理论 06名医朱丹溪对高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启示 张建宏2024-10-24 2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