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

马克思“人的类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本文字数:1482

  王悦悦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说,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人的类本质理论”,本身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自由自觉的活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加强“自由性”

  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始终是主体”,人的本质也就是主体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成为主体的本质属性,如果无视人的主体精神,就会压抑人的创造性,千人一面,而失去活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采取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推进师生或生生互动,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其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另外,加强“自由性”还体现在学习环境的营造上。高校应构建一个开放包容、鼓励探索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尝试。通过举办学术讲座、辩论赛、创新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平台,让他们在自由探索中认识自我、发现潜能。

  二、“自由自觉的活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强化“自觉性”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不同,人的活动具有自觉的性质。真正的自觉是指人的意念与理智相统一,自觉自愿地从事一定行为。据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自我认知体系,包括对自身优点、劣势、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正确认识。通过心理测评、自我反思、同伴评价等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从而明确个人发展目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等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自我驱动的学习动力。马克思的类本质理论强调人的社会性,即人作为类存在物,其活动必然涉及对社会的贡献与责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需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现实,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从而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高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

  三、教育实践中的“自由性”与“自觉性”的平衡

  马克思在《手稿》中深刻阐述了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界定蕴含了双重维度的规范性特征,即“自由的性质”和“自觉的性质”。“自由性”和“自觉性”相互依存,自由性以自觉性为前提和基础,人的自由活动必须是在有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自觉性也离不开自由性,因为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就是对自由的追求和体现。故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自由性”与“自觉性”的平衡是一个微妙而复杂的过程。一方面,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个体,这要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选择和判断的自由。另一方面,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需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国家法律法规,这就要求他们的自由行动必须建立在自觉接受和内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这一平衡的关键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即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存在,而且要使他们意识到这种主体地位的实现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下的。这意味着,个体在追求自由性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将个人行动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庆科技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新闻热线 : 023-63658858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重庆科技报微博
重庆科技报公众号
重庆科技报理论 05马克思“人的类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王悦悦2024-10-15 2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