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巴渝文学

二叔和书

本文字数:1395

  □朱芸锋 

  走到村委会的阅读室,二叔发了几次愣。

  二叔年轻时候当过兵,是村里少有的几个高中生之一。当了几年兵后,二叔回到了村里,第一次让二叔发愣的,就是在村里的“农家书屋”建好后,他第一次走进书屋,没想到村里会突然“多”出来这么大屋子的书。平时闷声干农活的二叔,闲下来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书上。但是,那个时候家里原本就没有几本书,根本就经不住二叔读。最初,他是一有空就往县城里跑,蹲在新华书店角落里看书,到了中午连饭都不吃,太阳快落山时再连走带跑回到村里。再后来,每年卖粮食和牲畜攒了点钱,二叔就根据报纸上的广告,一本又一本往家里买书。

  当时很多人都嘲笑二叔,说他作为一个农民,不安分守己种庄稼、娶媳妇过日子。再后来,之前积极介绍姑娘的媒人,都不来二叔家了,甚至有人在背后说二叔被书“魅到了”,快要疯了。但是,我不相信他们说的这些话。除了我,二叔拒绝其他人走进他的房间。就在那间逼仄的小房间里,就在那团亮瓦投进来的光柱当中,二叔左手拿书、右手做笔记的情景,令我至今难忘。若干年后,我在初中课堂第一次听语文老师讲解“专心致志”这个词语,脑海中立马浮现出躲在房间里看书的二叔。

  村里的“农家书屋”让二叔再次发愣的,是他没有料到就在乡村里,用手机扫个二维码就能通过手机上看到成千上万电子书。退伍转业的二叔,当初如饥似渴地读书、买书,哪里会想到村里会有“农家书屋”,还有这么方便的电子书。二叔返乡没几年,乡里没有“八大员”了,他也过了报名参加考试的年龄,通过考试“跳出农门”的愿望也就淡了下来。但是他依然隔三岔五地买书,专心致志地读书,村里的人们越来越觉得二叔和农民身份格格不入,二叔却让他们看到接连不断的惊奇。

  二叔、二婶婚后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妹妹,老二还是妹妹。二叔家的大妹、二妹分别在我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出生,她们最令我羡慕的,不是饭碗里经常飘出肉香,而是放学后可以不用去放牛、打猪草,只需要坐在家门口板凳上安安静静地看书、写作业。

  二叔家过的日子,确实跟村里其他人家不同。上世纪80年代,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的一盏煤油灯旁,往往就有一张在黑灯瞎火中完成作业的脸,而且家家户户到了寒冬腊月,都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储备柴禾,往后山跑不了几趟就汗流浃背……同样是上世纪80年代,二叔家的情况就与众不同。他家用上了沼气,不管是煮饭、还是煮猪食,都不用人蹲在灶前守着烧柴禾;到了晚上,二叔家点上了沼气灯,从他家大门缝漏出来的那束光,照在黝黑的地坝上都是明晃晃的。

  二叔家的与众不同,村里人明显可以感觉到,但是一下子又说不出来为啥不一样。比如,别人家用水,是担着水桶去村口水井里挑回来,二叔家却是在厨房门口,用扳手一样的东西一上一下地“压”出水来;再比如,别人家是等太阳落山了再回家开火煮晚饭,二叔家却是晚上6点左右就吃了晚饭;要修房,别人家是找亲戚借钱,二叔家却是到乡信用社贷款,别人修石墙青瓦屋顶房,二叔建的却是钢筋混凝土房……

  现在,还拿二叔读书这个事说闲话的人,在村里很少了。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辈子,拄着拐杖挪到二叔的家门口,定定地盯着大门说:“看来清(二叔名字)这个书,是读对头了的。”年近五十的二叔躺在家门口凉椅上啥也没说,因为此时令他吃惊又入迷的是来村里暑期实习的大学生给他推荐的各种数字有声书。“不花一分钱,打开手机就像听广播,眯着眼睛听有人给你读书,还不伤眼睛不费神,多安逸!”

  (作者供职于重庆市荣昌区政协)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庆科技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新闻热线 : 023-63658858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重庆科技报微博
重庆科技报公众号
重庆科技报巴渝文学 08二叔和书 朱芸锋2024-08-06 2 2024年08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