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增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机制探析

本文字数:2450

  邹巧玲

  网络“圈层化”是当前大学生在微博、微信、QQ、App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因趣缘、业缘、血缘、地缘等社会关系而形成的多中心、高壁垒、强关联网络社群且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和趋势。如同学圈、电竞圈、饭圈、国风圈、动漫圈、手办圈以及街舞圈等。时下,网络“圈层化”影响力愈来愈大、辐射范围愈来愈广,探讨如何构建有效机制以规避网络“圈层化”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的潜在风险,对于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涵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深入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指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持、拥护与推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质是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主要包括对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的自觉认同。

  网络“圈层化”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的潜在风险

  (一)同质化的圈层信息解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基于某种共同话题和价值偏好形成的圈层具有排他性,对圈外文化“免疫”,真正有价值的主流意识形态信息资源在大多数信息圈层中相对匮乏,从源头上局限了信息来源的广度和多样性,造成“信息茧房”困境。

  一方面,不良思潮难以过滤,极易导致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在网络圈层中持续传播,使大学生产生认知偏见的可能性增加,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固。另一方面,同一种观念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圈层中被反复传播放大,形成“回音室效应”,慢慢地这种观念就会成为圈层中的道德评判体系,代替主流社会的价值判断与标准,容易造成大学生对道德标准的认知偏差,导致社会失序。

  (二)多元化的圈层身份导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失去核心。大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加入某一个圈层和退出某个圈层。身处多个圈层相互联系的大学生,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身份定义、自我认知与文化认同,并无统一集中的价值认定,反而因为角色认同的混乱模糊了主体身份的清晰程度,陷入了“我是谁”的自我疑问。圈层身份的多元化降低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归属感。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当代大学生的主体身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这一主体身份在多重圈层文化的情感冲击下被迫离席,失去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归属感。“我们将成为谁”作为情感认同的核心也将失去对大学生精神生活所应具备的目标指引效用,部分大学生出现漠视社会期望、逃避时代责任以及消解自身崇高的历史使命等情况。

  (三)娱乐化的圈层文化引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化认同失去动力。圈层内信奉娱乐至上,吹捧庸俗片面的文化内容,导致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通过娱乐化内容在大学生中大肆传播,不仅转移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注意力,更深刻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观念,加剧了精神焦虑、意义失落和社会浮躁,使大学生只追求低级的简单快乐,享受娱乐至死的视觉狂欢,容易使部分大学生陷入享乐主义的泥淖不能自拔,弥散着意识形态风险,消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期待渴望,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化认同失去动力。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增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机制构建

  (一)构建沟通交流机制。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要完善沟通交流机制,促进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一方面,共建网络生活场景,在互动中实现教育的生活化。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任教师等应主动适应这种网络生活新常态,改变教育者在网络空间中的“沉默”状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改变教育者、管理者的姿态,与大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尽量避免命令式的话语,改变以往话语表达的生硬化、空洞化,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用生活化的语言平等地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二)构建精准施策机制。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方法论的组成部分,将精准思维理念应用到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既要精准把脉,又要注重精准供给,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实效。其一,精准识别。强化不同圈层内大学生需求识别,做到对当前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存在问题的精准识别,为精准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其二,精准供给。依据网络圈层中大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建立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与圈层中原有话语体系的连接,靶向化供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满足精神需求,引导网络圈层的主流叙事。

  (三)构建网络圈层内外话语共享机制。尽管圈内圈外相互区隔,但同时也要看到大学生所处的网络圈层并非完全封闭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流动性区别于圈层内部的直接共享,尤其是不同圈层间的差异碰撞常常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时不时衍生出言语偏激、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失范行为。因此,需要构建网络圈层内外话语共享机制,规避圈层格局产生的不良效应,促进网络圈层话语共享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尊重大学生网络圈层话语,为其提供充分表达的自由生长空间。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圈层话语,主动了解其话语背后反映出的精神诉求,积极疏导其负面情绪,为圈层话语交互共享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遵从适度干预原则,保持圈层整合机制的活力。一般情况下,在涉及较为轻松的内容时,保障圈层内生机制的正常运转。如果遇到较为敏感的社会公共议题或者不确定性情况,就需要高校适时介入进行适当调适和引导。针对圈层内部,重点发挥圈层意见领袖的正面引导作用;针对圈层间的碰撞,必要时对破坏力严重的行为采取必要的干预和纠偏。

  作者系广州航海学院智能交通与工程学院讲师。本文为2022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圈层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GD22YMK06)。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庆科技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新闻热线 : 023-63658858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重庆科技报微博
重庆科技报公众号
重庆科技报理论 06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增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机制探析 邹巧玲2024-07-25 2 2024年07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