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胜
(一)卖瓜
进入闰中伏的第九天,天气更热。路边的麻柳树撑开枝梢,将阴凉留给树下的村民。阿黄伸长舌头,趴在树阴下,一动不动。知了使劲地聒噪,让本就烦闷的老潘更加烦躁。
热,对他来说本是好事,且越热越好。可是,没有销路。眼看地里的几万斤西瓜越来越熟,再熟就要坏了。他能不着急吗?
老潘的着急,让蟠龙镇银河村第一书记曾小燕知道了。她也着急,而且将这份着急传递给了村两委干部。
光着急没用,得想办法呀。众人商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帮老潘卖西瓜。
曾小燕决定开启“卖瓜模式”。她来到老潘的瓜地,说明来意。老潘半信半疑,但出于礼节,还是给她开了一个西瓜。
个大、皮薄、瓤红、汁多、味甜,似乎西瓜所有的优点都具备了。尝了西瓜,曾小燕心中有了底。这么好的瓜,肯定能卖出去,也一定要卖出去。
第一个客户肯定是自己的老东家区交通局,曾小燕想也没想就回了单位。领导以为她是来述职的,曾小燕却直接说:“单位马上要开展夏季送清凉慰问活动了,我给咱们推荐一款农副产品。”
“真是在大山里待久了,说话都开门见山的。”领导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她:“什么产品?”
“西瓜,高山西瓜……”
“买,我们买。”曾小燕正准备继续宣介西瓜如何好时,领导却直接表了态。
曾小燕别提多高兴了,第一单卖出去了2000斤。原来,曾小燕去驻村当第一书记时,局里就考虑到不但人要去,而且还要从其它方面给予支持。村里产的西瓜,单位开展慰问活动正需要,所以领导立马作了决定。
有了第一单,曾小燕似乎信心更足了。从领导办公室出来后,她又挨个办公室转悠。大家都是老同事,见她来推销农产品,哪会拒绝?连价格都没问,我50斤、她100斤的就订购了。
曾小燕统计了一下,那天一共卖出3500斤。
这个数目,对曾小燕来说,似乎很多了,但对老潘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看着他依然紧锁的眉头,曾小燕也高兴不起来。
“一定要让老潘的西瓜卖掉!”这是她在村委会上的发言,也是她立的军令状。
办法总比困难多。银河村村总支书记唐建英给她打气,“你不是还有朋友圈吗?”
果然,朋友圈很给力。消息一发,曾小燕简直忙不过来了。有问西瓜品质的,有问价格的,有问怎么送货的。还有直接打电话来问地址的,他们要自己开车来瓜地,看上哪个挑哪个。
曾小燕连着忙了两周,一边统计买瓜的数量、地址和联系方式,一边到地里帮老潘摘西瓜,有时还要亲自送到城里去。
那些天,她累惨了,但每夜都睡得很香、很甜。
(二)驻村
准确地说,曾小燕是2023年6月6日到的村里。但在5月31日,她就从文件上看到了自己要去的地方。
她是一个酷爱文学的女性,爱美、知性,对美好事物总是孜孜以求。她还是一个洒脱的母亲,女儿正读研究生。更难得的是,老公也在邻村当第一书记。
去当第一书记,是她的愿望。这个愿望在她当梁山街道南华社区书记的时候,就种下了,哪怕是她之后辗转到百里竹海建设指挥部、区交通局办公室等岗位,一直初心未改。
机会终于来了,她被组织上安排去银河村当第一书记。
单从名字上看,这是一个带有浪漫色彩的地方。她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银河村,确实有名头,有底蕴。国道318线从村庄穿过,出川东的古驿道也从村子经过,历史上陆游、范成大等著名诗人还曾旅居过。至今,银河村还留有“百步梯”古驿道、崖泉瀑布、斗大黄荆及“蜀岭雄风”“天子万年”崖刻等名胜,透着一种古朴气息。这种气息深深地吸引着曾小燕,她毫不犹豫地朝它奔赴而去。
其实,古朴与落后有时是紧密相联的。到了村里,曾小燕才发现,银河村依然落后。她留心了一下,村里的阵地建设落后、墙壁反硝严重、椅子全都裂嘴豁牙。村里集体经济没一分钱,村民自己种的农副产品要么靠天收,要么摆在公路边随机卖。村里人的发展意识落后,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守的全是一老一小,在家创业的几乎为零。
她站在村办公室前,环顾四周,全是山。倒是那条银河河从蟠龙山上缓缓流下,经过村子时漫不经心、懒洋洋的,像极了村里人的状态。
怎么办?是打退堂鼓还是吹进军号?她心里七上八下。
不过,曾小燕很快调整好心态。既然来当第一书记,肯定是这个地方需要自己。如果它发展得很好,还要自己来干什么?再说,哪里没有困难?在局里上班同样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就看自己如何对待了。
她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调查。张奶奶家几口人,都在干什么,有什么病痛,她一清二楚;李爷爷家有几亩地,种了什么果树,养了几只羊,她门儿清……两个月后,她了解到,银河村峡沟纵横,山多地少,可利用资源十分贫乏。这些年,村里的壮劳力陆续外出务工,户籍册上2000多村民只剩下400多人留在家里。留守的除去婴幼儿,70岁以下的都算是“年轻人”了。虽然前些年村民脱了贫,但离真正富起来还差得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摸索
其实,银河村就是一山村,或者称它为山沟更为贴切。山沟里挖不出金矿来。为了生态发展,也不允许挖。
乡村振兴靠什么?“要想富,先修路。”虽然这是一句老话,但放在银河村,仍然适用。
至今,第一次去老潘的西瓜地时的情景,曾小燕仍记忆犹新。那天,是坐村干部的皮卡车去的。老潘的西瓜地在十二湾,离村委会有20多公里。如选择走老路可以从唐家湾上去,但有一段路车根本上不去,要爬坡。
他们就从扈家槽绕道十二湾,刚好那边修了一条公路,但弯多路陡,特别是下坡时,感觉人就悬在空中,眼前没有路,只有悬崖、树木和蓝天。曾小燕坐在车上吓得哇哇大叫。村干部冒着冷汗说:“莫喊、莫喊,把司机都吓到了!”
“太不方便了,这么远的路,种的西瓜运不出去,想来买的又进不来。”见到老潘时,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吐槽。
一定要把这条路打通。曾小燕说干就干,一有空,她就到局里反映。局里也非常重视,派出几拨人实地调研、现场勘测、反复论证,终于启动了修建项目。
路通就能致富了吗?未必。
唐书记给曾小燕介绍,全村的经济作物就是国道318线两边种了几片柑橘,前两年是村里在管,因各种原因又还给了村民。由于差技术指导,柑橘产量和口感都不行。另外,在银河村有个柑橘大户承包了一片地,种的阳光1号,味道好,但属私人所有。油茶树种了一些,也是村民自己管理,效果不是很好。传统农业就是稻谷、芝麻、包谷、榨菜、油菜、辣椒、南瓜等。
见曾小燕听得茫然,唐书记又补充道:“村民平时除了种庄稼、养牲畜等收入外,还可以到山里采苍耳子、侧耳根、野菊花等,只要勤快,挣点油盐钱还是可以的。”
看来村民致富真不容易,曾小燕把自己能想到的点子都过滤了一遍,得出一个结论——“传统村落靠发展传统农业实现经济创收,难!”
要不去学习其他人的先进经验?于是,曾小燕带着村干部和组长先后到虎城镇大兴村学习紫苏栽种;去柏家镇三新村看他们的桃园和藠头基地;去竹山镇猎神村看他们的土地流转,以及民宿打造和餐饮经营。但学习归学习,真正搬到银河村却不现实。
虽然没有复制到现成的致富模式,但大家对发展银河村的集体经济还是有了信心。
几番讨论权衡后,村里一致决定种榨菜:一是成本低,二是存活率高,三是中途只施两次肥,不用花太多劳动力。曾小燕还带着村干部到福禄和柏家两个镇实地考察了榨菜厂,厂家承诺免费提供榨菜种子,还到村里来教栽种技术。有他们兜底收购,村里多少可以赚点钱。
大家信心满满地除草、翻地、育苗、栽种,看着地里的榨菜苗每天一个样,她们心里也像播下了希望。
可好事多磨。一天,一小组长打来电话,“种在侯家堡的13亩榨菜苗,被十几头散养的山羊吃得精光。”这个消息像炸雷一样把曾小燕炸晕了。
(四)瓜香
不过,曾小燕很快从这件事中得到启发,乡村振兴,首先要提升村民的思想觉悟。
怎么提升?银河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何不引领村民承袭原有优秀文化资源,制定村规民约?
几番思索,曾小燕聚焦环境整治、邻里纠纷、滥办酒席等乡村陋习,制定了银河村村规民约。今年春节,她又将村规民约编成快板在村晚和区内举办的文化专场舞台上演出。春节前夕,依据村规民约,村里还评选出10名在孝老爱亲、志愿服务、思想引领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银河之星”。
解决了思想问题还不够,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如何振兴?春节后,村干部们开始思考如何振兴银河村。
“银河村虽然没有矿,也搞不出星级旅游、种不出名贵药材,但可以种西瓜。”曾小燕一语中的。
对,高山西瓜是银河村的一张名片。银河村最高处海拔有1200多米,光照充足,土壤富含磷、锌、硒等微量元素。产的瓜品相好、口感好,很受城里人待见。去年,曾小燕帮老潘卖西瓜后,就萌生了要把西瓜产业做大的愿望。
她的想法和唐书记不谋而合,再和村两委干部一商量,大家异口同声赞同。
他们找到老潘,建议他继续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同时,还可带动村民就近打工,增加收入。
看着村干部真诚的举动,老潘信心更足了。其实,在去年卖完最后一只瓜后,他也打定了主意。
起初,曾小燕说要帮他卖西瓜时,他只是配合性地答应了。他以为,这个第一书记是来走秀的,也可能是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但接到递过来的第一笔钱时,他信了。
老潘走南闯北见过世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事和现象比较了解。以前,他在电视、报纸、手机上看到不少的驻村干部帮村民致富的故事,以为都是吹出来的。所以,对曾小燕这位第一书记,他一开始持怀疑态度。
那些天,曾小燕不停地发动朋友圈帮忙卖西瓜,又从城里赶到村里,再到坡上的瓜地摘瓜、运瓜、卖瓜,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女汉子”。短短两个星期,几万斤西瓜脱销。
老潘也是懂感恩和回馈的。一天,他得知区政府在十二湾搞消防演练,硬是运了一车西瓜到现场,免费送给工作人员吃。
演练结束后,渴得嗓子冒烟的工作人员吃到了可口的西瓜,别提有多爽了。懂经营的曾小燕,不失时机地将老潘的电话和微信推送给那些工作人员。
春分那天,老潘又来到村委会。一群老太太正在院坝中打快板,精神头十足。
“我又流转了一些土地,已经育好西瓜苗。”老潘眼中有光,兴奋地告诉曾书记。
曾小燕打开手机,自信地说:“我的朋友圈也更大了,你的西瓜肯定会更好卖。”
“原来到十二湾需要绕远20多里的路,现在只有1.8公里了。”唐书记也兴奋地说,“老潘的西瓜以后更不愁销了。”
大家欣喜万分,乡村振兴的势头在银河村如已露头的瓜苗,正一点点拔节生长。
那夜,曾小燕梦见自己徜徉在长满西瓜的银河村,微风拂过,满坡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