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谭 燕
“陈老师,我现在每月能挣上千元了,非常感谢你教会我梁平钩绣这门技艺。”前不久,礼让镇民中村村民唐妞通过微信发来感谢信息。
唐妞口中的陈老师,是梁平钩绣区级非遗传承人陈泰美。多年来,她一边精进自己的钩绣技艺,一边积极推广这项非遗,在一针一线中钩织五彩缤纷的非遗之美。
陈泰美告诉记者,梁平钩绣由钩针编织和刺绣两部分组成,钩为主、绣为点缀,在吸收传统刺绣技艺精华的同时,借鉴欧美抽纱编织技艺,有30多种基本针法和上千种花样,利用针法的不同组合,花形图案日趋丰富,制品花色不断翻新,外形精美、立体感强,既实用又有欣赏价值,于去年7月成功申报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从小就看婆婆、妈妈钩鞋子、织毛衣,觉得很有趣,就去尝试,让她们教我。”陈泰美说。2008年,她认识了一个云南的姐姐,非常擅长钩织鞋、衣服、包包等,她当时也向这个姐姐认真请教、学习。
这些都为陈泰美的钩绣技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之前主要就是钩鞋子,2020年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个汕头的老师在钩织玩偶、花卉等,突然就让我打开了新世界。”陈泰美说,于是,她联系上了这个老师,购买线上教程,学习不同的钩法、技巧。
从最初模仿着钩出简单的图案,到能够独立创作复杂的作品,陈泰美不断学习新的设计理念,钻研新的钩织技法,钩绣技艺日益精湛。如今,陈泰美钩织的玩偶、挂件、盆栽、花束、包包等作品各式各样、种类繁多。
2023年6月,陈泰美到礼让镇民中村任第一书记,发现村里留守妇女不少,有着钩绣技艺的她决定把这门技艺传授给大家。在她看来,钩绣入门难度低,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灵活自由,还有不小的市场,特别适合赋闲在家的城乡妇女。
组织集中培训,在村办公室设非遗展区,陈泰美手把手教大家,并为学成的村民提供销售渠道,在传承非遗的同时,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我一直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没有时间出去工作,学会钩绣后,在家就能挣钱,真的很不错。”唐妞表示。
今年3月7日,区妇联还邀请陈泰美在双桂田园景区,教授140余名妇女钩绣技艺。培训结束后,不少人前来加陈泰美的微信,向其继续咨询钩绣技巧及销售等问题。
“我每年都会参加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宣传推广活动,希望有更多人能够了解、学习、传承梁平钩绣,特别是不方便出门工作的人,借助钩绣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把作品变为商品,努力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陈泰美表示。
一双巧手,一根钩针,一团毛线,描绘轮廓,勾勒雏形,起针、绕线、钩边,针线在陈泰美的手中翻飞起舞,一张一弛,将细腻与柔情融入毫厘间的缝隙中,为简单的毛线赋予鲜活的生命力,这既是一项手工技艺,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钩针的大小决定了编织物的松紧程度,从0.9毫米至9毫米大小不等,不同材质、粗细、色泽的毛线则决定了最终作品的呈现,一针一线间变化万千。”陈泰美说。
钩绣作品灵活多变、惟妙惟肖,同时能让人静下心来,专注去做好一件事,这也正是梁平钩绣的魅力所在。
“多姿多彩的钩绣丰富了我的生活,它不仅是一件件手工艺品的创作,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陈泰美笑着说,她目前的想法是将稻子、柚子、竹子、鸭子、豆子“五子登科”等梁平特产或特色文化,用钩绣的形式呈现出来,相信完成的那一刻她会非常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