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蒋嘉琦)“师哥,我在西沟村当村官,今年想帮着村里种两棚草莓,您来给指导指导吧。”2013年,臧国忠接受了邀请,来到长哨营满族乡的一个小山村,帮着村民们种起了草莓,没想到这一种就是近10年。现在,臧国忠在村里已经有了150多亩的草莓苗繁育基地,草莓苗经技术处理后从这里销往全球各地,仅这一处基地一年的交易额就在300万元左右。像这样的基地,他在全国还有18家。
臧国忠说:“初到西沟村发现这里地势特殊,周围环山,中间地势低洼,是个天然的小盆地,经常外面下雨这里还是晴天,独特的气候非常适合做草莓苗的繁育。”臧国忠是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后来到美国加州做过访问学者,多年的科研和访学经历让他对草莓苗繁育工作有着更深的认识和独有的执着。
2015年,臧国忠在西沟村建起了草莓苗繁育基地,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露天、冷棚、暖棚育苗场和冷库,可实现全年供苗。20余名产业工人常年在基地工作,其中也不乏一些本村村民。他说:“在我这工作过三五年的产业工人,到别处都可以去做技术员了。”这也正应了他的那句话,“虽然我们看起来是农业公司,但本质上是家科技公司。”
正因为臧国忠对技术的执著,才有了把草莓苗销往欧美的底气。据了解,在全国12家研发实验室中,每个实验室都有3至5名科研人员隶属于臧国忠的企业。在他的企业里,有中国农科院、北京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其中不乏院士和博士生。30多人的育种团队,拥有10多个品种的专利技术。臧国忠说:“以前人们只能在春天和冬天吃到草莓,夏天是吃不到的。我们通过研究植物的离体冷冻保存技术,经过处理的草莓苗可保存24个月,克服了草莓在夏天结果的难题。而国际上此类技术的保存期只有4个月,可以说我们的技术领先了国外几十年。”近年来,臧国忠的企业已经把草莓苗销往欧美多个国家,并为世界草莓种植中心之一的西班牙维尔瓦区域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指导。今年,全国大约有5万亩草莓田用着他公司的相关技术。
“我做技术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想让老百姓改变以前的生产或生活方式。”多年前,臧国忠到云南曲靖会泽县、罗平县等地做市场调研后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他发现,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北京比起来还相对落后,回京后,他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情况,带领企业研发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的草莓苗品种,一株苗可采收5至6年。近年来,他公司每年销往云南的草莓苗有1500万株,现在约有1亿株草莓苗正生长在云南的田地里。为了把草莓苗运到海拔3000多米的西藏林芝,臧国忠依托自己的冷链物流,完善相关配套技术,对接多家航空公司物流,顺利完成了中国草莓协会的嘱托。他说:“作为首都的农业科技企业,要把好的技术输送出去,不与农民争利,让利于农民。”
臧国忠是昌平人,不过就在与记者交谈当天,他已经120天没回过家了。经历了多年的摸爬滚打,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就是基地劳动力紧缺,工人老龄化严重。但是这都难不倒他,他依然会坚持做好技术研发,用企业反哺实验室,把中国的好草莓苗销往全球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