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巴渝文学

家风,墨一样洇染(连载一)

本文字数:1238

  □刘友洪 

  铺开宣纸,轻点毛笔,一团墨色于洁白处洇散开来;置盆清水,滴墨水中,一幅水墨画于无声处徐徐铺陈。家风就像那团墨,看似无声,实则经久不息。

  浓墨重彩,当属程夫人。程夫人是苏氏良好家风的核心人物,其“不残鸟雀”“不发宿藏”“范滂励志”“勉夫勤学”的故事已广为传播。近日,眉山市歌舞剧院又将这些故事,以儿童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台上台下热烈互动,小朋友轻松愉快,就沐浴了苏氏家风的熏染。

  程夫人的这团墨色,不知不觉,就洇染到了苏轼的妻子王弗那里。苏轼在凤翔任职时,一日,天下大雪,一棵古柳下却始终不积雪。雪停了,地上隆起数寸。苏轼怀疑这是古人藏丹药的地方,就想挖掘。王弗立马制止:“如果母亲大人在世,一定不会让你这么干的。”苏轼听后羞愧而止。这个故事,与程夫人不让婢仆挖纱縠行老宅的宝藏一样,异曲而同理。后来,苏轼被贬黄州,就把这个“理”写进了千古名篇《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程夫人、王弗和苏轼“非义不取”的“理”中,那团墨色自始至终都让我们清晰可见。

  王弗仅仅陪伴苏轼十年,就去世了。尽管人去了,但墨色的洇染之线却没有断裂。苏轼的续弦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妺,是侍奉苏轼时间最长的一位,长达25年。王闰之自21岁随苏轼离开眉州,身行万里,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也就再也没有见过生养自己的父母了,哪怕是临终的最后一面。这是多么巨大的牺牲呀!王闰之对王弗所生的苏迈,和自己所生的苏迨、苏过,都视为己出,“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墨色在王闰之这里,洇染得愈加浓烈。

  一点孤墨,难成气候,家风亦然。家风,顾名思义有家才有风。家是一个集体概念,家里的风气,绝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事。这墨,需要全家上下,甚至数代人为之研磨,共同执笔。

  苏洵传承祖辈美德,持续发挥光大。他27岁时,也就是苏轼出生的那一年,跟程夫人说:我要发奋读书,为儿子树立榜样。这才有了《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情形。苏轼少时,一天,在纱縠行的宅子里挖地,忽然锄头击中一块硬物,发出刺耳的声音。苏轼便将硬物掘起,原来是块石头。苏轼仔细端详,但见石质温润,摸起来有宝玉一般的感觉;敲击它,声音铿锵悦耳。苏轼心想,用它做砚台,可以发墨,但可惜缺少一个储水的地方。父亲苏洵得知后,对苏轼说:“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用今天的白话文讲,就是能不能做砚台,首先要看它有没有作为砚台的“品质”,而不要拘泥于它的外形。苏洵因势利导,眼前这方是“天石砚”,“是文字之祥也”。今天我们都清楚,苏洵这个说法,其实是对苏轼的心理暗示。实践证明,苏洵的这个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苏轼“宝而用之”。后来,苏轼的儿子苏迈即将赴任饶州德兴县尉,苏轼又将这方砚赠给了苏迈,并题写铭文,刻于砚上:“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墨色,就随这方小小的砚台,在几代人之间传递。(待续)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庆科技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新闻热线 : 023-63658858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重庆科技报微博
重庆科技报公众号
重庆科技报巴渝文学 08家风,墨一样洇染(连载一) 刘友洪2024-08-08 2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