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本文字数:1569

  孟小慧 刘晓歌

  劳模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价值底蕴,而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发扬劳模精神有着独特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的引领作用,将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出能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新人。

  一、劳模精神的丰富内涵

  劳模精神是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又与时代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劳模精神是从革命战争年代孕育出来的,在改革开放时代得到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又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形成了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劳模精神。在新情况、新任务下,把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励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不竭精神动力。

  二、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劳模精神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目的是统一的。劳模精神是广大劳模始终坚守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表现,只有将劳模精神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能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传播劳模精神的主要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全面、有效地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劳动模范作为劳模精神的主体,是引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新时期劳模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实践和发扬的同时又发展了劳模精神,用自身的先进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生动诠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就是要对劳模的事迹进行持续的深度挖掘,将伟大的劳模精神当作生动的教材和鲜活的事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同学们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积极地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

  三、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融入思政课堂教学,领会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的重要理论创新,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大力推进劳模精神教育进课堂。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劳模精神和思想政治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另一方面,推动劳模精神进教材。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中介,是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教材编著过程中,要利用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增强大学生对劳动模范的认同。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感悟劳模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隐形”载体,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融入劳模精神,一方面,通过创建劳模文化墙,将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比如在学生和老师们常去的公共场所,通过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载体宣传劳模故事,借助隐性教育将劳模精神融入师生群体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潜意识中。另一方面,通过主题节日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劳模主题教育,可以邀请劳动模范到校进行主题报告或学术讲座,引导大学生争做时代新人。

  融入社会实践活动,践行劳模精神。在高校中,要培养和发扬劳模精神,必须拓宽教育实践的渠道,让他们对劳模精神的核心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理性,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红色革命基地、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实现对学生的育人功能,同时可以开展前往基层宣传劳模精神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劳模精神的伟大之处。另一方面,构建劳模特色鲜明的实践教育基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劳模工作环境,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敬业精神,并将其内化成个体精神品质。

  作者单位系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庆科技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新闻热线 : 023-63658858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重庆科技报微博
重庆科技报公众号
重庆科技报理论 03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孟小慧 刘晓歌2024-08-08 2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