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感官满足到功能期待:虚拟主持人的思辨展望

本文字数:1534

  袁媛

  随着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行业应用的一种新形态,虚拟主持人正在悄然改变并影响着媒体环境。

  虚拟主持人缘起于2000年英国报业联会新媒体公司推出的三维动画形象“阿娜诺娃”,其主要工作是为全球网民提供24小时新闻播报,该阶段受众期待浅层的感官满足。自2015年中期探索阶段开始,虚拟主持人逐渐从注重“形”转为“神”,受众所期待的不仅是播报的机器,还有不断“拟真”后,能与之进行情感互动的有感情的“人”,受众期待愈发多样化。当在日常生活中自身无法做到“一专多能”时,受众会对虚拟主持人产生心理投射,期待从其身上获得情感投射与释放的渠道,希望通过接触媒介获得自身的需求,这符合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虚拟主持人的深层发展阶段以AI全程加入为开端。2018年,虚拟主持人开始向应用智能化转变,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于“形”的追求,更是满足了受众对于“神”的渴望。此阶段虚拟主持人功能更强大,外表更真实,在满足实用价值的同时,还带来审美感受。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的一种创新应用,虚拟主持人虽展现出诸多优势,但仍存在一些弊端。笔者认为,虚拟主持人的未来发展需从三方面进行突破。

  一、加强人机协同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虚拟主持人和真实场景中的主持人不应是相互竞争、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是相互协作、相辅相成的伙伴。虚拟主持人具备数据的快速处理能力,能够迅速整合大量信息,而真实场景中的主持人则是在情感理解、灵活应变等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加强人机协同,将两者的优势充分结合,不仅能够带给受众鲜明的科技感,同时,虚实相生更有助于强化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如长报集团和科大讯飞联合推出的节目《AI主播说热点》,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展现在受众眼前,既能通过人工智能快速整合数据,又能通过主持人传递有温度的观点,带给受众新鲜感的同时,减轻主持人资料整理和数据分析的压力。

  二、提升“人格化”

  迈克·华莱士曾在《光与热:新一代媒体人不可不知的新闻法则》一书中提到:“需要外界的帮助来理解他们所接触的信息,能收听到总统的演讲是一回事,能拥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去阐释演讲中提及的新举措,抑或把演讲放在一个语境之下去解读,这是另一回事。”从中可以窥探到虚拟主持人的进阶之道,即“人格化”。传播主体需要具有人格化,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存在独到的特色。虚拟主持“小小撒”的出现,仅是作为真人化的仿制品,只是为了给观众带来视觉的奇观。

  笔者认为虚拟主持人要想提升“人格化”,首先既是拥有较为独特的“人格”,其次则是能够传递感情,虽虚拟主持人未能有直接的情感体验,但可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在不同语境下,引导观众生成属于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破域功能边界

  社会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促使虚拟主持人需要突破现有的功能边界,开拓更广阔的应用领域。目前,虚拟主持人大多应用在新闻播报、娱乐节目等场景,笔者认为应该突破该现状。科技应当为人赋能,技术的终极目标是人文关怀,虚拟主持人的未来发展应当与社会紧密相连,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为己任。以手语翻译为例,这是一个长期被忽视但极其重要的领域。虚拟主持人具备的快速学习和适应能力,使得它们能够迅速掌握手语翻译的技巧,从而在公共场合、电视节目、在线会议等多种场合为聋哑人士提供准确、及时的翻译服务,保障他们的权利。例如,2024年山东两会期间推出的虚拟数字人“海蓝”,就通过手语为特殊人群解读了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保障了听障人士的基本权益。此外,虚拟主持人还可以应用于在线教育、虚拟导游、医院向导等多个领域,通过其独特的交互性和智能性,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作者系河北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庆科技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新闻热线 : 023-63658858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重庆科技报微博
重庆科技报公众号
重庆科技报理论 03感官满足到功能期待:虚拟主持人的思辨展望 袁媛2024-08-08 2 2024年08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