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来自中科院化学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聚电解质限域的流体忆阻器,并利用单个器件首次实现了神经化学信号与电信号转导的模拟。这一研究有望推动人类对大脑“化学语言”的读取和交互,为发展神经智能传感、类脑智能器件和神经感觉假肢等提供新的思路。
1月12日
据《环球时报》报道,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由食品级马尾藻纤维素纳米纤维制成的、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高性能结构材料,为进一步代替塑料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马尾藻纤维素基结构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可以通过破坏和重组可逆的纳米纤维间氢键相互作用网络来耗散能量,进而实现了强度、模量、韧性和热稳定性的平衡。
1月13日
据《人民日报》报道,竹材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质材料,被广泛用于家具制造及家居装饰用材领域。但是,你见过透光竹材吗?它不仅透光还可以隔热、保温、屏蔽电磁,这样神奇的材料是怎么制成的呢?近日,南京林业大学课题组,通过一种简单高效的处理方式,将竹材转化为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透光原竹和透明竹片,同时保留了原竹天然形状和纤维素骨架结构。
1月14日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近日,美国天文学家称,他们借助多波段观测手段,发现了迄今距离最近的超大质量黑洞对——彼此之间相距仅750光年,这两个幽灵般的黑洞正奔赴一次暴烈对决。这一发现有助天文学家更好地估计宇宙中有多少超大质量黑洞也接近碰撞,从而进一步揭示引力波的秘密。
1月15日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近日,加拿大科学家分析了2006年至2018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海岸搁浅的6头居留型虎鲸和6头过客型虎鲸的组织样本。结果发现,化学污染物在虎鲸中普遍存在,而经常出现在卫生纸中的一种化学物质是样本中最多的,占已确定的污染物总量的46%。
1月16日
据中新社报道,在近日召开的2023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发布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预测潜力2.58万亿吨,可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1月17日
据《科技日报》报道,海豚是聪明的群居动物,它们依靠哨声和回声定位来捕猎和繁殖。这意味着航运等人类活动产生的噪音有可能对野生海豚种群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近期,科学家发现,海豚试图应对不断增加的水下噪音时,会“大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