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谭 燕)12月21日,“年画里的中国”——首届全国木版年画联展在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崇德堂博物馆开展,梁平木版年画参展亮相,进一步展示极具梁平地域特色的非遗魅力,提高梁平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据悉,展览汇集北京、重庆梁平、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高密、山东潍坊杨家埠、陕西凤翔、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和广东佛山的130余幅传统年画代表作和优秀新年画作品,用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年画,展现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在色彩斑斓、历史悠久的木版年画世界中,感受那份独特的年味与传承。
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情感。年画初步形成于宋代,发展繁荣于明清时期,在清代中后期达到鼎盛阶段。全国有一百多家年画产地,每至春节期间,年画货郎、年画摊川流大街小巷,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年画文化。
梁平木版年画是我区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更是梁平的民间传统艺术瑰宝。其起源于明嘉靖年间,采用传统木版水印套色技术,以印为主,以绘为辅,印绘结合。画面设计粗放简练,构图饱满、人物造型朴实敦厚、色彩丰富,疏与密、虚与实、静与动对称呼应,无论描绘风俗人情,还是民间故事、戏曲神话,都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浓郁的巴渝文化特色。
受地域文化影响,梁平木版年画表现技巧和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其制作过程需经历蒸纸、拖胶、刷泥、勾图、刻版、套印、手绘、开脸等30多道工序,色彩颜料要用植物矿物熬制,印纸需要当地出产的白竹手工纸,雕版套印则需一色一版,层层上色。
为保护和传承好梁平木版年画,我区先后在各乡镇(街道)、学校、社团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并在艺术院校设立非遗课堂;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家辉还在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担任客座讲师,教授传统技艺课程,并积极参加各种展示展演活动,全方位宣传和推广梁平木版年画。
“此次展览,梁平木版年画共有《盗令出关》《扬鞭》《和气致祥》《财神》等8幅作品参展,这不仅是对梁平木版年画的肯定,更是对我们非遗传承人的激励。”徐家辉说,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他将继续坚守初心与匠心,并努力推陈出新,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加大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促进年画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让梁平木版年画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21日(每周一闭馆),期间还将组织年画刻印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开展年画讲座等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