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巍 胡春霞 张沙沙
在“新医科”理念的引领下,医学教育正向更高质量、更全面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该理念强调将跨学科知识、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康复医学作为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使命不仅在于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更在于重建其生活质量,这一使命要求康复从业者在具备扎实的技术之外,还需兼具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课程思政作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教育方式,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提升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路径。与此同时,职业认同教育通过帮助学生理解职业角色的核心价值和社会意义,增强其使命感和归属感。将课程思政与职业认同教育有机融合,不仅实现了知识与价值观的双向培养,也为“新医科”理念中高质量育人提供了可行路径。
一、课程思政与职业认同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在康复医学教育中的价值。在康复医学教育中,课程思政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专业知识,更在于通过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伦理观,引导学生形成“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康复医学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业人员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因此,通过课程思政,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康复治疗师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将康复医学的经典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增强对患者的关怀意识。
(二)职业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康复医学专业对职业认同感的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康复治疗师角色的清晰认知和深刻的职业认同。这种认同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在将来影响其职业表现与发展。职业认同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增强对康复治疗师职责的认识,并逐步体会康复医学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而言,康复医学教育中强调的“尊重生命、关爱患者”不仅是医者的基本伦理规范,也是学生建立职业认同的基石。
(三)Y学校的教学特点。Y学校注重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康复医学导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康复治疗的专业知识,还能感受到职业的社会责任。通过组织社区康复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体验患者的需求和康复工作的价值。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不断强化,并逐步将课堂所学延伸至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项目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学生在实际的服务与帮助患者的过程中理解医德的重要性,职业责任感和同理心逐渐形成,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职业道德基础。
二、康复医学导论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实践
(一)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在康复医学导论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的方式丰富多样,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理解这些价值观。通过设置家国情怀和社会服务意识的引导环节,如在课程开篇讲述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历程,展示康复治疗师在重大灾难中的救助工作,激发了学生对康复事业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介绍康复治疗师参与重大事件并发挥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康复治疗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服务社会、造福他人的事业。此外,结合新闻报道或纪录片中的康复治疗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到康复医学不仅是个人职业选择,更是一种社会使命,促使他们在未来岗位中肩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这种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激发他们更强的学习动力。
(二)医德医风教育的内容设计。康复治疗师在医疗体系中不仅承担治病救人的责任,还承担着带给患者心理支持的义务。因此,医德医风教育在康复医学导论课程中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介绍真实的医德案例,使学生理解“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例如,通过展示康复治疗师在偏远地区为患者提供康复支持的事例,讲述某些康复医生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服务的经历,帮助学生感受到康复医学从业者的无私奉献和责任感。这些案例既可以通过讲解,也可以通过互动讨论呈现,让学生反思自己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并思考如何将“医者仁心”融入日常工作。教师还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体验患者的需求和心理,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意识。这样,医德教育不仅成为知识点,更逐渐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三)教学目标的思政化改造。在康复医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实现思政教育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的同向同行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学目标设定时,教师明确提出通过学习康复技术和知识,让学生具备“治病救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将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紧密结合。例如,课程教学目标不仅限于掌握康复治疗的基础知识,还应涵盖学生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在教学大纲中,教师通过设定“是否具备医务人员的基本职业伦理”“是否能对患者展现关怀”等评价标准,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
三、职业认同教育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职业角色认知的引导。在康复医学导论课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康复治疗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和职业规划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感受康复治疗师的职责和使命。例如,教师通过设计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康复治疗师,面对不同患者的需求,从而培养其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这种模拟活动不仅使学生体验康复治疗的实际内容,还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对康复治疗师角色的初步认知。此外,课程中还可以引入职业规划讨论,帮助学生设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并思考如何逐步实现这些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加深了对职业角色的理解,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二)职业成长激励与示范。职业成长激励是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手段。Y学校在康复医学导论课程中定期邀请康复医学领域的专家或杰出校友分享职业成长经历,通过榜样示范激励学生的职业理想。这些专家和校友的分享,往往涵盖了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挑战和收获,学生通过他们的经验和心得,可以更好地了解康复医学职业的前景。例如,一位在康复领域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校友通过讲述自己从入职到成为行业骨干的历程,并分享其对康复治疗工作的坚持和热爱,这种示范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职业启迪。在人文关怀方面,通过带领学生走入社区、养老院、康复中心等场所,Y学校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康复患者,了解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需求。通过这种直接的激励与示范,学生不仅能树立明确的职业方向,也更易对康复治疗工作产生认同感。
四、课程思政与职业认同的融合路径探索
(一)案例教学与情境模拟。将典型的康复案例融入课程思政,通过案例教学和情境模拟,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责任与奉献精神。例如,教师选取康复治疗中的成功案例,讲述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无私奉献,特别是在危急时刻全力救助患者的事迹。这类真实案例不仅展示了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还体现了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案例中康复治疗师行为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职业角色的敬仰和认同,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共鸣感。
(二)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在真实场景中体验职业价值的机会。在Y学校的康复医学导论课程中,定期组织社区康复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让学生深入养老院、社区康复中心等场所,为居民或老年人提供康复指导和帮助。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帮助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理解康复治疗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例如,在社区康复活动中,学生可以看到康复治疗如何帮助患者恢复生活功能,体会到自己的工作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康复治疗的社会责任。同时,学生与患者的接触也能增强他们的同理心,让他们在实际服务中逐步内化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关怀精神,从而进一步强化职业认同。
(三)反思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反思性教学是帮助学生将职业认同与思政教育内化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设计自我反思和职业规划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审视。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后进行反思,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包括对患者需求的理解、自身专业技能的认知、职业价值的感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成长路径等。在这些反思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意识到康复治疗工作中的伦理责任和社会价值,从而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与责任心。持续性的反思和总结,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服务意识,使课程思政与职业认同教育的目标得以更深层次地实现。
五、融合教学的成效与反馈分析
(一)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提升。通过课程思政与职业认同教育的融合,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得到了显著提升。基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表示对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70%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帮助他们建立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学生访谈数据显示,通过课堂上的角色模拟和实际的社会实践,他们逐渐认识到康复治疗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感,逐步树立起对康复职业的信念。此外,反思性教学环节中的自我审视也帮助学生认识到康复治疗的职业伦理和人文关怀,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将这种职业认同内化为未来的职业准则。总体而言,融合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康复医学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协同效果。在课程思政与职业认同教育融合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满意度和专业认知度均呈现上升趋势,约85%的学生反馈课程思政与职业认同的结合方式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课程参与度。特别是在结合实际案例、情境模拟和社会实践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学生们普遍认为,课堂上讨论的案例和实际体验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专业知识,还帮助他们体会到康复治疗工作的真正意义。课程满意度问卷结果显示,近90%的学生对这种融合模式表示满意,认为课程更具现实感和教育意义。
(三)教师反馈与教学反思。Y学校的教师团队在融合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课程思政与职业认同的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氛围更加积极,同时也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具备了更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然而,部分教师反映在设计思政教育内容时遇到了挑战,例如在情境模拟和社会实践中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建议未来在设计反思性教学任务时更加简明、具象,以便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审视,从而提升课程思政与职业认同教育的融合效果。
六、优化融合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丰富教学案例库。进一步扩展教学案例库,选择真实的康复治疗案例以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丰富的案例,帮助学生对康复医学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和职业认同。
(二)创新多样化教学方法。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视频案例和互动讨论,增强课程思政的渗透力,使学生对职业认同有更深的理解。
(三)建立持续反馈与改进机制。应建立持续的反馈机制,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座谈会不断改进教学设计,确保课程思政与职业认同的融合成效。
综上所述,通过课程思政与职业认同教育的有机融合,康复医学导论课程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强化职业道德和培养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思政教育与职业认同教育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康复治疗的专业知识,更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内化“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之间实现了深度融合,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伦理和心理基础。
严巍系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康复医学系副教授,胡春霞系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张沙沙系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康复医学系助教。本文为2022年河南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康复医学导论”(教办职成〔2022〕195号)(项目编号:108);202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社会认知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药理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KCSZ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