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超颖
摘 要: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和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政课程开始朝着课程思政的方向发生重大转变。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中国民族音乐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机渗透与融合是教学关注的焦点,也是本研究探究的核心话题。本文将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分析中国民族音乐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渗透与融合路径,希望能够为教学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三全育人;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渗透融合
思政知识是高校基础教学内容,借助思政课程向学生们传授积极正面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这门课程的核心是探索中国民族音乐的类型、特征等。民族音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诸多内容与思政有关,三全育人背景下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为教学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创新教育教学路径,可谓是一举多得。
一、中国民族音乐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面临的问题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源远流长,部分音乐形式历经千年传承至今,它们是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无论是在专业音乐学府还是综合性大学,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涵盖了民间歌曲、民族器乐、曲艺、戏曲及歌舞音乐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因其知识性、人文内涵及地域特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授此课程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使他们深切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非凡魅力,从而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进而提升学生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各民族地区的音乐基础理论,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体裁、乐器与演奏、歌舞形式、音乐结构等,并熟悉各种风格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曲目。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将学习并掌握各地区、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乐曲演唱技巧[1]。在课程思政的框架下,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多样化的民族音乐作品,让他们感受音乐之美,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此过程旨在让学生理解并尊重中华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的理念,认识到民族音乐与思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深化对音乐之美的感悟。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关领域存在的短板和问题还是比较多。一方面,课程思政理念推出虽然有一段时间了,但许多教师对于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不是十分了解,教师难以准确把握思政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多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认为思政知识教学与自己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大,主要是思政教师的事情,在这种思想引导下,有些教师对思政知识的讲解重视度不够[2]。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对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的定位要求
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涉及了中国传统音乐学院的类别、体裁和相关基础知识,课堂教学都是围绕具体音乐作品展开的。教师会结合音乐作品向学生们讲解作品的风格,如体裁、特征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的知识。实际上这些音乐作品本身就有着思想政治教育特质,能够有效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使课程思政目标顺利实现。以戏曲音乐和曲艺音乐作品为例,这些音乐作品诞生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代表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京剧、黄梅戏等,其中的诸多曲目表达了忠义、仁爱、诚信以及孝悌等多种与思政高度一致的内容,属于隐性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给学生们讲解音乐作品的相关内容,同时还需要积极进行教学延伸,将音乐作品中的各种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挖掘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全育人视角下,教师需要对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思政有清晰而明确的定位,这样才能使一系列教学工作更好地推进、一系列教学目标顺利落地。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之上,立足自身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挖掘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如上文所述,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中思政知识无处不在,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具备挖掘显性思政元素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挖掘隐性思政元素的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感知思政知识的独特魅力,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讲解的内容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要想使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获得更好的发展,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更好应用,那么就需要积极弘扬民族精神,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体现民族意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还能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以及文化自信,这也是三全育人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思政定位的新要求[3]。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思政教学系统的构建
(一)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发挥引领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三全育人以及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需要教师积极主动践行相关工作,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如果教师没有作为,不能主动引导,那么学生的思政素养将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发展也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中国民族音乐中落实课程思政,对于高校来说,首先应当了解现如今学校教师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情况,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够全面贯彻思政知识,是否能够准确挖掘中国民族音乐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方式方法是否得当,教师是否成功掌握了相关领域的知识等。学校一方面需要做好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保证中国民族音乐专业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能够在教学中灵活传授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还应当提升学习的自觉性,明确自身应当学习哪些新知识与新技能,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教学[4]。
(二)准确选择教学内容,切实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精神与物质创造的结晶,且这一结晶并非静态,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族音乐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审美倾向等。民族文化在持续的交流与碰撞中发展,民族音乐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探究,每个地区历经长期积淀形成的,基于民族特性、风俗习惯、语言特色及文化背景的音乐文化现象、类型、审美以及相关的传播方式、传承模式、音乐作品和思想等,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具备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各项内容,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当然,要想使思政与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彼此相互连接,不仅需要选择经典民歌名作,对于一些通俗艺术教师也不能有所忽视。我国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音乐艺术风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做好引导,不能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那么教学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和干扰。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系统构建。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课程教学的每一环节,聚焦人才培养,通过课程建设来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强化、人格完善及价值观引导等多维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从塑造人格的角度出发,将“课程思政”视为一种创新的思政教育模式,深入发掘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无形的道德滋养与文化熏陶,把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一是确立一个融合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的教学导向。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民族歌舞音乐、民间歌谣、地方戏曲等多种形式,均应纳入教学范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应积极大胆地进行延伸,挖掘更多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相关知识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与新技能,并且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充分激发出来,多角度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5]。
二是建立民族音乐资源数据库,丰富教学资源。当前是信息化时代,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可以使得课程思政更好地与中国民族音乐融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对我国音乐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三是编写特色教材、开设特色课程。中国民族音乐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十分丰富,在教学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文化类别也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使思政知识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中更加全面地渗透,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之中了解他们对哪些民族音乐比较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原因,以及音乐与思政知识的关联性,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写特色教材、开设特色课程,使得三全育人目标顺利落地。
四、积极推进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不可能只局限于书本上,教师还应开展大量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独特魅力,并提升他们的思政素养。当然,要想做好相关工作也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从多个领域努力,为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一方面可以尝试将民间音乐教学与田野采风、教学实践等结合在一起,搭建民间音乐教育互动实践平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比如可以经常性开展艺术观摩、考察、竞赛展演等活动,借助这些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为他们的就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并在相应活动中传递思政领域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思政知识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积极影响,进而主动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养[6]。
另一方面,可以巧妙地把民族音乐元素和合唱教学、社团活动等有机融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进而展现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独有的特色,真正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例如,可以把民间歌曲、地方戏曲以及民间歌舞音乐等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习变得趣味十足,使学生能在欢乐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这对于传承民族音乐意义非凡。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让民族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深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明确民族音乐对社会发展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夯实思政教育内容,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为三全育人目标的顺利落实提供保障。
五、结语
总之,中国民族音乐课程包含多种多样的思政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养,让他们感受到思政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主动探索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中的思政知识。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对教学模式以及方法进行优化,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发挥好教学的引领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更加优质的思政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孙瑶.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公修课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01):158-163.
[2]苏丹.中国民族歌剧唱段在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思政中的运用研究[J].当代音乐,2022,(12):59-61.
[3]刘厚宇.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教学模式构建[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43(05):108-114.
[4]闫昱.“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研究[J].青海教育,2022,(Z2):80-81.
[5]黄倩.高职乐理课程思政素材的发掘——以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分析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9):90-92.
[6]于悦.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研究[J].品位·经典,2021,(23):97-99+153.
作者系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1年临沂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结项论文“中国民族音乐”(编号:52221082)的研究成果;2023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以临沂大学为例”(课题编号:2023WT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