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生 罗佳佳
高校是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前沿阵地、主流思想建设高地。新时代重庆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对象为大学生,由于群体庞大、年龄特殊、思维活跃和乐于表达,其呈现出诸多鲜明特点。新时代重庆高校意识形态治理需立足传播状况、分析主要原因、探求治理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建设和保障成为其中重要一环,需处理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高校自主性与社会规范性的关系、群体全面推进与个体重点关注的关系、网络诉求与现实矛盾的关系、个人愿望与公共利益的多重矛盾。
本文依据2023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重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及治理研究”制定问卷调查,随机选取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新时代重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现状
(一)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认知水平较高,但部分欠缺深度
一方面,新时代重庆市大学生网络参与度极高、方式多样,52%的同学每天上网时间为5小时以上,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官方账号、平台主推、亲友发布、网络大V等方式较为均衡。其在网络空间中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白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必然和人民选择,热爱祖国、认同民族文化:61%的大学生会主动浏览意识形态相关网络内容,88%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活动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其指导思想,89%的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缘由有所了解,79%的大学生理解网络宣传中党的指向和政府政策,91%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发源发展与文明体系了解。
另一方面,一些重庆市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度还停留在表面。其在网络生活中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中国”等高度概括、直观的认知对象认知度高,而涉及“政策的内涵”等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对象时认知度则相对较低,对网络生活中脱离应试教育模式的最新指示动向、具体政治事件认知较为欠缺,即对宏观抽象意识形态认知高与微观具体意识形态认知低并存,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缺乏广度。
(二)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情感积极向上,但仍有一定其他情绪
一方面,在网络浏览、网络学习和网络表达中,新时代重庆市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在网络中的体现,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和国家的形象、法规制度的公正执行表现出了情感认同。84%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凝聚网络共识的功能,89%的大学生在中华民族、中国内容网络内容接收与表达中有强烈的自豪感,85%的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肯定政府绩效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
另一方面,部分重庆市大学生在其个人现有认知范围内,对反腐工作仍不完全满意,心存质疑。40%的大学生在网络浏览、互动时,对国家在反腐问题上的做法表示仍可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网络形态情感指向对象的态度也存在较大不同。但在网络生活中提及中国共产党时,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会用“敬爱”“伟大”等词汇来表达情感。
(三)主流意识形态信仰网络表现坚定,但个别仍不够坚定
一方面,新时代重庆市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信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网络信息交互中,94%的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相信党的执政能力;88%的大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是信仰、共产主义是追求;77%的大学生坚信我国政府践行服务人民的宗旨;84%的大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定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虽然有个别大学生(4%)在一定条件下有其他意愿,但坚定忠诚于中国共产党的大学生仍占绝对比例。
新时代重庆大学生意识形态主体信仰仍然表现坚定,77%的大学生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坚韧的政治信念。对党忠诚、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占比领先,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极个别重庆市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情况。
(四)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行为正向主动,但有少数功利成分存在
一方面,79%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含及意义内化于心,也尽力外化于行;93%的大学生在网络中表达过愿意以自身行动捍卫国家尊严、维护民族希望;77%的大学生认为对国家最新政策出台用意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网络,并会自觉配合;90%的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成果有更丰富、生动的了解,并会在现实中靠拢党组织;51%的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仍有强烈主人翁意识,会向有关部门反映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
另一方面,在长期行为中,41%的大学生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是追求远大理想,22%的同学为得到政治荣誉,28%的同学选择增强职业竞争力,9%的同学是跟从同辈;在短期行为中,23%的大学生参加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活动是为提升政治素养,12%的大学生表示是从众陪同,10%的大学生表示是去见识一下,而55%的大学生表示是为获取学分。在网络意识形态线下行为引导中,大部分同学是出于个人兴趣和现实需要作出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少数功利倾向。
二、新时代重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治理的主要问题
(一)新时代重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针对性待提高
当认知困惑积累到某种程度时,个体的自我意识便会不可遏制地走向分裂和混乱。在社会现实中,思想的碰撞和交锋对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最为强烈,具有显著特性的高校大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青年的特殊性,重庆地区民族成分较丰富、网络热议度高,网络风险对大学生价值秩序的冲击和侵蚀将导致部分个体的价值系统出现不能自洽的矛盾。大学生有诸多特点,如有一定的间接经验储备,需要针对性进行意识形态理论教育;具有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自我提高的多种基础等,需要针对性地以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理论指导实践,实现知行统一。
(二)新时代重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内部关系待清晰
一是高校自主性与社会规范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规范性方面,需要规范学生网络言论传播,强调遵守网络安全法律底线,但部分高校在网络治理方面未能完全把握应有的权力,缺乏适恰治理模式;二是全面推进与重点聚焦间的矛盾。高校暂未统筹处理好信息技术、人文关怀、意识管理等要素,未能完全根据校本优势、多样学科、专业特点来聚焦治理重点;三是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间的矛盾。高校对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相对独立性与相互交织关系、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性”高位和“合法性”低位的探索较少;四是个人诉求与公共利益间的矛盾。高校需进一步提升重视大学生在虚拟空间的诉求权利,寻找矛盾根源,网络机制更新与信息审核覆盖需提升。
(三)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推动主体待整合
一是高校信息化部门与宣传部门、群团组织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应急处置部门与后勤保卫部门职责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配合度不够,专职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以及学生干部的职责体系可进一步清晰;二是未能进一步打破层级性,增强协同性,在横向层面“核心主体”、领导干部引领作用未能完全发挥,示范作用利用不多。在纵向层面畅通信息渠道,二级学院(系)党委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前期防范、后期应对的相对自主处置权较小,应急实效性可再提升。
(四)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技术待提升
一是对于学生基本信息、关切问题、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相关问题采集与关注不够,不利于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演化;二是智能技术的数据分析,标准化数据处理及评估可提升,智慧化运用不够;三是可以进一步对涉及安全的数据进行内容区分、等级划分、智能整合,提前预测舆论演化趋势、及时发布预警讯息,形成从事件关注到舆情预警的全过程自动交互。
三、新时代重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治理的提升策略
(一)对象特殊化: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大学生群体
一是认知内驱力更强,大学生有一定的间接经验储备,较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较抽象的思维能力、较迫切的求知欲望、较明确的认知目标,需加强进行意识形态理论教育。二是附属内驱力更强,大学生在系统规范的学习制度与较为纯粹的学习环境中,稳定地接受老师的引导示范,更希望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需通过多方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安全观。三是自我提高内驱力更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大学生不被基本生计酬劳占用主要时间,具有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自我提高的多种基础,需进一步提升个人网络政治素养。四是在大学生基本生产与安全需求满足后,会具有追求较高心理需求的倾向,便于实现知行统一,可加强网络言行规范自觉。
(二)关系清晰化: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内部关系
一是高校自主性与社会规范性。高校具有一定教育自主权,应着力构建科学教育体系,积极探索适恰治理模式,在教育教学源头强化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认知。同时明确意识形态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网络言论传播、明确网络安全法律底线。二是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高校需深刻理解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相对独立性与相互交织关系,使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性高位和合法性低位需受现实社会伦理和相关法律法规制约。三是个人诉求与公共利益。新时代高校既要积极重视、充分保障大学生在虚拟空间的诉求权利和隐私保护等,也要明晰网络个人诉求背后的现实映照、矛盾根源,实施严格的网络访问控制、信息采集与分析机制、设定信息发布审核制度。
(三)主体协同化: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主体的多方联动
一是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高校党委应做好进一步明确高校信息化部门与宣传部门、群团组织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应急处置部门与后勤保卫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专职教师引导、行政人员管理、辅导员规范以及学生干部示范等相关人员的职责,形成协调的工作格局。二是促进多方主体打破层级性,增强协同性,在权限范围和总体要求下赋予二级学院(系)党委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前期防范、后期应对的相对自主处置权[2]。三是需紧紧抓住“核心主体”“关键少数”,明确党员干部职责所在,发挥领导干部引领作用。
(四)技术智能化: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技术驾驭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技术驾驭要做好以下四点:一是重视智能技术的信息采集算力,跟进学生关切问题以及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相关问题,全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演化机理。二是用好智能技术的数据分析,通过嵌入科学模型、进行标准化数据处理及评估,促进数据分析智慧化[3]。三是用好智能技术的数据整合,通过实时舆情监测、基础数据共享与对象智能推送等,对涉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数据进行内容区分、等级划分,并支持相应监测子平台整合能力智能化。四是用好智能技术的学习研判,及时关注突发热点事件、提前预测舆论演化趋势、及时发布预警讯息。
四、结语
立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体期、民族复兴的关键期,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应明晰现状、分析成因、研究策略,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形式更加深入人心,提升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助推建成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更好融入国家意识形态治理大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1,121.
[2]黎昱睿.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原则与路径[J].中国高等育,2020,(Z3):69-70.
[3]陶达,张劲.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14-16.
通讯作者罗佳佳系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作者王洪生系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副教授。本文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重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及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2SKDJ04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