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中华共筑同心梦 巴渝高校谱新篇

本文字数:1529

  李燕 崔熙 刁思妤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新时代,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青年学生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担当,能促进青年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它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政治实体和经济社会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家园。

  二、在校园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一)增进国家认同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群体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根源,能够让他们具有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中。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通过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们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增进文化认同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只有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各民族文化,可以增进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尊重,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教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推动者。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使学生们能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和谐共处的大家庭,更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三)增进情感认同以促进交流交往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能促进同学们在与其他各民族的同学交往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俗。这样的交流交往,不仅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更能促进文化的交融和创新,让大学生们成为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

  在校园营造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更能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交融,让他们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情感纽带。

  三、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进”研究。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23年12月国家民委组织编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2024年2月在全国发行,这部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生动地描述了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客观事实,全面地回答了“石榴籽是如何形成的”等重大学理和道理问题,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同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实践成果、主要内容等内容有机地融入教材,通过案例分析、历史故事、理论知识等多种形式展现,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加大宣传力度。铸牢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将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更直观、生动地呈现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讲好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需要立足中国历史和社会,应贴近日常生活,在表达上追求生动性、新颖性,努力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充分利用活动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特色活动,如民族文化节、民族舞蹈表演、民族演讲等,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庆科技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新闻热线 : 023-63658858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重庆科技报微博
重庆科技报公众号
重庆科技报理论 03中华共筑同心梦 巴渝高校谱新篇 李燕 崔熙 刁思妤2024-08-01 2 2024年08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