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

“三线精神”传承与创新路径分析

本文字数:2378

  杨晋 曹焜

  “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为应对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加强国防建设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无数英勇的三线建设者们,怀揣满腔的热血与激情,在荒凉的山野间默默耕耘,他们坚韧不拔、砥砺前行,最终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篇章,铸就了不朽的丰碑。不仅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更在汗水中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称之为“三线精神”。

  “三线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工业社会的进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重要性无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在当前,“三线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需要进一步落实,即遵循弘扬红色精神的普遍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助力构建大众形象等措施,以求促进其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

  遵循弘扬红色精神的普遍原则

  这里指的普遍原则即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整体性与区域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统一。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实现“三线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首先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三线建设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应对国际形势、保卫和平的历史背景之中,在这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在传承“三线精神”的过程中应当依据社会发展,不断创新其精神品格,通过新时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三线精神”内涵的发展与创新。

  其次是整体性与区域性的统一。“三线精神”不仅反映了特殊时代下我国人民艰苦奋斗、保卫和平的特殊意涵,也是中国精神、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的特殊化表达。因而要做到整体性与区域性的统一,就要求我们将“三线精神”放在中国精神、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的思想谱系中去研究,既探究与其他伟大精神的共同点,又有助于进一步概括“三线精神”的特殊内涵,不断打造“三线精神”的区域特色,丰富“三线精神”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表达。

  最后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弘扬“三线精神”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与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缺少理论的实践是无序的实践,缺少实践的理论是“经院哲学”式的理论,两种倾向都得克服,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既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阐述“三线精神”的价值,更要做到时代转化,通过实践使之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才能更好找准归因,精准解决,为进一步传承与创新“三线精神”提供有利条件。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最新成果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中国共产党依据时代发展,审时度势,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发展,并用最新成果指导意识形态建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集中体现。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身,指导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保证了意识形态的方向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在网络舆论监管层面,相关部门应立足“人民至上”的理念,及时回应网络舆情相关利益群体的现实诉求,疏导舆情的负面情绪。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任何人的批判。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通过理论说服教育来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凝聚起对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认同。其次,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建立健全网络平台责任制度,完善网络平台的监管,坚持依法治理、以德相润的治理思维,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最后,要弥合“官”“民”舆论差异,构建“大舆论场”,搭建“官”“民”多渠道的交流体系,实现“网络舆论的动态合力”。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助力构建大众形象

  将“三线精神”传承与创新纳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之中,应遵循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方式。同时,深入贯彻“三线精神”的本质意涵,避免“三线精神”教育重复化、断层化。

  高校是红色文化育人探索的重要阵地。高校应依托院系平台与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立起有效的“三线精神”等红色文化宣传信息反馈机制,深刻了解学生的体验感受,并根据反馈及时讨论、改进,不断回应学生的疑问与现实诉求,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面对信息碎片化与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挑战,对高校学生进行价值指导尤为重要,高校可开设相关课程,重视回应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形形色色的思潮,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反思能力,成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拒绝错误思潮的先行者。

  其次要不断推动文化活态化、物质化。文化的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对“三线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努力促使“三线精神”传承与创新“实体化”。大中小学校应努力营造三线建设等红色文化的物质文化氛围,通过打造红色长廊、摆放三线建设先辈画像等措施推动“三线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三线精神”作为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三线精神”所蕴含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核心价值,不仅激励了那一代人的奋斗热情,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我们坚信“三线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将使其核心价值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三线精神”与当代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在新时代各个领域和行业中得到更好地体现、传承和发展。

  作者杨晋系六盘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焜系六盘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本文为2024年度六盘水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六盘水‘三线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lpszs-2024-lh102)研究成果。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庆科技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新闻热线 : 023-63658858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重庆科技报微博
重庆科技报公众号
重庆科技报理论 07“三线精神”传承与创新路径分析 杨晋 曹焜2024-07-25 2 2024年07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