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潜能促进西部地区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

重庆科技报 2025年02月20日

  黄艺 宋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强调,要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这些,为新时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西部地区共有12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过全国国家级非遗项目总量的三分之一,非遗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为其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目前各省市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批总量来看,西部省市区中贵州、四川、新疆、云南、内蒙古获批总量位列前五,其中,贵州省(159项)获批数排在西部地区首位,其总量是重庆(53项)的3倍、宁夏(28项)的5倍。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总量占西部地区比重超30%,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206项)仅占西部地区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的18.34%,这种经济发展与非遗资源储备的反差,凸显出成渝地区在非遗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从类型来看,西部地区国家级非遗资源集中化程度较高,民俗、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约占西部地区国家级非遗项目总量的62%,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戏剧等项目数量约占总量的26%,曲艺、传统医药则约占总项目数的10%,国家级非遗资源结构相对失衡。随着老龄化、少子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将不断增强,传统医药的挖掘、传播和运用应得到进一步重视。竞技类和曲艺等具有观赏性的非遗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

  西部地区丰饶的非遗资源本应成为驱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然而,当下区域内各省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非遗资源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极大地束缚了非遗资源在旅游产业中潜能的释放。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构建非遗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共进与良性互动,已然成为西部地区亟须直面破解的关键议题。基于此,建议构建西部地区非遗协作发展的全新格局,着力优化非遗结构,同时建立起科学高效的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以此推动西部地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构建西部地区非遗协作发展格局

  建立“点、面”相结合的资源挖掘空间布局结构。加大对重庆、陕西、广西的支持力度,加强与贵州、四川、新疆、云南等地资源优势的区域合作,以点及面地产生聚集效应。进一步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通过构建人、财、物等全方位“浸入式”协作,开发资源消耗低、产品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积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共建共享的文旅产业发展极核。

  搭建平台,促进合作交流。进一步推进东中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机制,建立非遗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会,定期为成员单位提供专家咨询、举办讲座、设立合作项目、评选优秀案例等,不断挖掘和推广可复制的优秀经验,推进跨区域合作。

  优化非遗开发结构

  加大观赏类非遗项目开发。进一步挖掘体育竞技类和曲艺类非遗项目资源,通过开发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戏曲、传统体育及竞技等旅游演艺产品,促进体育竞技类、曲艺类非遗项目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等,形成“唱、演、观、游”非遗特色旅游体验区。

  实施传统医药振兴计划。制订传统医药人才培育计划,加大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保护,建立传承人与医药高校、企业、机构多元合作育人制度,研制“名师带高徒”医药传承人培养方案,开办“名医传承班”“名医工作室”,提高非遗传承人综合能力。实施传统医药工艺振兴计划,加强传统医药类代表性项目确认、调查、记录,完善传统医药的知识档案。开办传统医药工艺研修研习培训,加强传统医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提高传统工艺的制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整体品质。

  建立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建立非遗文旅研究中心。开展非遗资源和旅游产业发展调查,深度剖析文旅产业发展需求,测算非遗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协调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协调程度分类标准,依据标准针对不同发展类型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旅游发展滞后的地方,要充分挖掘游客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充分挖掘政策红利,完善相关配套,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非遗资源滞后的地方,应不断挖掘和保护非遗资源,营造良好的非遗传承和发展氛围,提高社会对非遗资源的认识。

  建立非遗产品创新研发中心。鼓励非遗传承人、企业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跨区域合作,针对市场需求开展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材料、技术的融合创新研究,开发具有时尚感、实用性和文化内涵的非遗文创产品系列。

  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

  在传统媒体方面,加强与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合作,制作高质量的非遗纪录片、专题节目等,提升成渝地区非遗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加大新媒体领域的宣传力度。加大对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的投入,组建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策划制作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非遗短视频、图文内容、直播活动等,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提高传播效果。

  搭建非遗主题数字平台,搜集线下非遗资源,以信息化手段分类整理、储存和保护非遗资源。利用数字全景技术在虚拟环境中重现现实场景,让非遗资源在线上“动起来”;通过各类“非遗+主题”活动信息发布,吸引网民实时上传非遗相关主题视频,让非遗资源在线上“时髦起来”。

  作者黄艺单位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宋辉单位为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重庆科技报理论 07挖掘潜能促进西部地区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 黄艺 宋辉2025-02-20 2 2025年02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