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上海金融犯罪案件下降逾14%

非法集资案件略有上升
劳动报 2024年06月13日 吴泽顺

  本报讯 昨天,上海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3年度上海金融检察白皮书》,包含总报告和涉私募刑事犯罪、涉非法期货和衍生品犯罪情况等两项分报告,并同时发布2023年度“惩治金融犯罪、防范金融风险”相关案例。

  据悉,2023年本市金融犯罪案件和涉案人数在高位运行中继续呈现小幅下降,非法集资犯罪占据金融犯罪七成比例,新型金融投资诈骗犯罪呈现诈骗名目和手段的双重升级,操纵证券市场犯罪成为证券犯罪的主要类型,重点环节财务造假案件时有发生,外汇类和非法支付结算类犯罪手法翻新,利用“虚拟币”跨境转移资产风险隐患凸显。

  2023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金融犯罪审查逮捕案件553件884人,受理金融犯罪审查起诉案件1043件1927人,案件主要涉及三类19个罪名,与2022年相同,包括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类犯罪764件1306人,金融诈骗类犯罪143件276人,扰乱市场秩序类犯罪136件345人。案件量和人数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案件数下降14.37%,涉案人数下降6.64%。

  据《白皮书》显示,本市2023年受理的金融犯罪审查起诉案件具有一定特点。第一,非法集资案件略有上升,共763件/1300人,在金融犯罪案件占比保持七成以上。第二,新型金融投资诈骗呈现诈骗名目和手段的双重“升级”,不法人员利用花样繁多的金融产品和科技手段等名目“加持”,并操纵市场、自买自卖手段增大标的物价值,使得投资者甄别防范难度增加。

  第三,操纵证券市场犯罪成为交易型证券犯罪的主要类型,并购重组环节成为财务造假发案重点领域,利用新三板等新市场犯罪明显增加。第四,外汇类和非法支付结算类犯罪手法翻新,利用“虚拟币”跨境转移资产风险隐患凸显,参与犯罪的主体呈现多样化特征。

  此外,金融诈骗类犯罪总体数量有所回升,集资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分别较去年增长17.54%、42.86%。贷款诈骗罪小幅下降8.33%,下降趋势小于整体金融犯罪。针对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类犯罪频现,以非法贷款中介为“枢纽”形成集中性作案。

  《白皮书》指出,金融领域法律供给需进一步增强,监管规则亟需完善和明晰。如我国对“虚拟币”一直保持强监管的监管态势,但在实践中,还存在刑事司法对相关犯罪活动定位难、存证取证难与涉案资金流向监测难等现实问题,针对涉案“虚拟币”的强制措施、审计评估、价值认定、处置执行等存在争议。再如现有法律层面对期货配资业务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刑事认定存在一定困难。

  金融违法犯罪时空转移,犯罪网络化情况严重的情况需警惕。非法广告网络蔓延,“金融网红”、非法平台引流现象突出。被告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金融犯罪,通过科技手段“加持”业务操作,非法获利丰厚。利用网络支付系统和平台快速集结资金转移出境,利用游戏币、网络直播洗钱案件也逐步浮出水面,因隐匿性强,导致追赃挽损困难。

  ■吴泽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