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滇中新区干部群众讲述奋斗故事和新年愿景——

新区发展更有活力 百姓生活更有品质

梅方春(左一)在CT诊室询问值班医生今日的就诊量 本报记者舒珺珩 摄
熊甘敏正在整理社区居民信息
张水平(右一)为考察企业介绍园区情况
张阿丽(右一)为企业提供咨询
叶力铭(右一)前往退役老军人家走访

  □ 本报记者 舒珺珩 万旭 肖永琴 李桀 马逢萃

  “连续10天在医院值班。”

  “他的手在发抖……”

  “心里非常着急,生怕不能通过申报。”

  “怎么才能为企业省下这笔钱?”

  “忙碌而充实。”

  2022年这一年里,在滇中新区工作或生活的每一个人讲述奋斗故事时,都有属于自己的酸甜苦辣。面对新的一年,或事业、或生活、或梦想、或情感……他们心中又都播撒下了“新的种子”,许下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景——新区发展更有活力、百姓生活更有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们的心愿,也可能就是你我的心愿,祝福滇中新区所有人的愿望都能在新一年的奋斗中变成现实。

  采访中,建设者们给记者留下了许多朴实无华的话语。正是他们迎着风雨不断前进的勇气和不畏艰难困苦的辛劳付出,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鼓舞了我们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共同实现美好愿景的力量。

  仁心救治

  新年祈愿居民健康

  2022年最后一个工作日,记者走进滇中新区大板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新建的卫生服务中心宽敞明亮,前来看病的居民正等待医生诊断。大板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院长梅方春告诉记者,12月10日以来,发热、咳嗽、有感冒症状的病人不断增加,卫生服务中心一直处于就诊高峰期,就诊患者最多的一天达560余人次。“近几日人数有所回落,但日均就诊人数依旧在200人左右,老年病人较多。”梅方春说。

  “压力很大,医护人员也接连病倒。为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我们要求发热医护人员在家休息两天,第三天就要重新回到岗位工作。”梅方春带头执行了这个几乎不近人情的规定,10天时间里坚守医院,全身心投入工作。药剂科主任代亚斌说,最怕接到梅方春的电话,“梅院长打电话来就是提醒我‘前线弹药’告急,要想方设法找药品、保供应。一天最多时接打了100多个电话,就是为了保障物资。”

  而护士长倪黄霞记忆犹新的是一次特殊的核酸采集经历。

  2022年11月10日凌晨3点,正值夜班的倪黄霞接到电话:发现核酸混管异常,需要前往星月澜湾小区进行入户核酸采样。凌晨5点,倪黄霞穿着防护服到达小区内单元楼采集核酸——男主人慌张地描述了目前妻子和孩子的身体情况,“他手都是抖的。我也没有感到害怕,尽力保护好自己不受感染,给这一家人做心理疏导工作。”倪黄霞说。下午2点,核酸结果出来,这户人家五口人均为阳性,“还是很担心万一防护没有做好,回来感染其他同事。”倪黄霞平静地讲述着这一切。

  梅方春说,正是有着代亚斌、倪黄霞这些“白衣天使”们与自己并肩冲在一线,“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目前,大板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情况已逐渐平稳。”“医护人员承担了太多压力,希望新一年同事们能得到适当的调整与休息。”

  “2023年,祝愿社区居民健康、平安,医护人员回归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各自领域不断精进。”倪黄霞说。

  社区工作很具体

  新一年要让居民“更温暖”

  元旦假期一结束,板桥社区书记助理熊甘敏便迅速进入忙碌状态,回忆过去一年的时光,她用5个字总结——忙碌而充实:“自从疫情发生,空港片区更成为高强度工作区域,大家都在奔波忙碌。

  “社区面积小、人口多,老小区、超市、农贸市场、酒店宾馆、餐饮聚集,疫情防控压力很大。”去年3月10日,板桥社区与云桥医院联动,开展义诊活动,“史树兰医生细心与每位前来问诊的居民交流,仔细查看居民的身体状态,特别嘱咐年迈居民要重视眼疾等方面的问题,让我很受触动。我们社区工作是很细微具体的。”去年十一国庆节后,熊甘敏跟随板桥社区副书记任宣静、妇联主席朱艳芬前往留守儿童赵润旭家,“了解他家的实际困难,理解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她说,当时,赵润旭的状态不是很好,大家就带着他出去理发、买零食,“我能体会他的心情……”

  “社区80岁以上老人、独居老人、孕妇等特殊人员是需要得到更多关注的,我们得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和身体状况,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熊甘敏说, 新一年,板桥社区的工作任务是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举措,想方设法让居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而她个人的小愿望,是计划在2023年报考中级社工和心理咨询师,弥补社区专业人才不足。“去年,做了一场‘我和我的空港’读书分享交流会,很有意思。今年要是有条件,希望能够多举办各类读书会、分享会、交流会。”

  外墙面、充电桩、废弃物清运

  小事大事都办好

  2022年,新冠病毒感染让不少人放慢了工作节奏,但滇中新区的招商工作依旧破浪前行。云南滇中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滇中城投公司”)产业园区事业部副经理张水平告诉记者,“泰瓴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及产业转化项目体现了新区速度:项目方3月首次考察滇中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7月签订投资协议,8月完成厂房装修,9月实现投产运营。”

  “除提供厂房,解决水、电、气等基本运营条件,我们对企业提出的厂房外墙面不干净、需要提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问题都加紧解决。企业需要什么,我们想办法尽力提供。”张水平告诉记者,由于泰瓴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及产业转化项目主要从事医药研发工作,医疗废弃物较少,单独清运成本过高。“怎么才能为企业省下这笔钱?我们先联系昆明市有资质的清运公司,再去拜访周边医药企业,再邀请清运公司和几家医药企业共同洽谈,最终促成清运公司在清运周边企业医疗废弃物的同时也为该项目提供清运服务,降低了他们的运营成本。”

  7月4日,从滇中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始发,直达昆明机场前站的公交服务专线开通。张水平告诉记者,该公交专线是滇中城投公司联合昆明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为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招商引资企业提供的公共交通专线服务,“招商工作是特别具体的,园区有没有公交车?员工上下班公共交通怎么解决,附近能不能招到高素质的员工……这些都涉及营商环境到底怎样。”“2022年,我们还积极联系嵩明职教新城高校,邀请高校相关负责人到公司及园区企业座谈,组织高校与企业召开用工交流会等,共同解决企业用工问题。”截至目前,滇中城投公司已累计为入园招商引资企业减免费用约1559万元,仅去年约减免340万元。

  聊到对2023年的期许,张水平说:“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新一年希望更多企业、项目落户滇中新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滇中城投公司将充分利用在产业园区、商业地产、医疗教育、酒店运营管理等领域的资源优势,持续加大招商引资企业考察接待、项目落地、商业运营服务等工作力度,不断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及项目服务能力,助力滇中新区产业发展。

  时间紧急

  企业拿到补助我挺高兴

  “2022年,云南省科技厅印发《2022年度规模以上企业新设立研发机构补助经费申报指南》后,我们立即对滇中新区企业进行筛选,加紧走访空港经济区10多家企业,提供上门服务,逐一进行申报指导。”当时在滇中新区负责科技工作的张阿丽告诉记者,云南雄鑫汽车有限公司顺利获得了30万元补助资金时,“我挺高兴的。”

  截至2022年11月份,73户滇中新区企业成功入库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新增33户高新技术企业, 92户企业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昆明)有限公司申请到省级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和科技计划项目;推荐3家企业申报云南省规上企业新设立研发机构奖励……

  争分夺秒为企业争取补助经费的情况,张阿丽和她的同事经历过多次。2022年5月底,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最终申报时间即将截止,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昆明)有限公司柴油车排放后处理装置研发与测评关键技术及应用申报二等奖的材料刚刚拿到,“心里非常着急,生怕不能通过申报。还是通过绿色通道用最短时间快速走完材料审核、公示、推荐等相关流程。”

  2022年,滇中新区进行机构改革,张阿丽进入滇中科学城管理局工作,“就我个人来说,新年一季度我将和同事一起协助新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研发投入申报工作。3月份开始,做好滇中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工作,通过挖掘、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系列工作,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还要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省、昆明市相关科技研发平台和申请重大科研项目基金。”对于2023年,张阿丽已有清晰的工作规划,她将与同事们共同做好招商引资、服务企业等工作,同心协力把滇中科学城建设成为全国“高原技术”的特色中心、全省“高新技术”的策源中心、全市“科研成果”的转化中心以及滇中“低碳产城”的示范中心。

  据悉,今年,滇中科学城管理局将全力做好该片区开发建设工作,力争2023年滇中新区新增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2个,新区直管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1.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家以上,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转化,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区。

  办实事解难题

  当好退役军人“后勤兵”

  “战友你好,办理优待证需要提供身份证、退役证,还有其他立功受奖材料。”家住凌翔社区春风里小区的叶力铭一想起2022年退役军人服务站刚成立时的“接待话术”,不禁莞尔,他说,当时来办事的人并不很多,慢慢大家知道了退役军人服务站、军人之家,“300平方米才变得热闹起来。”

  曾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某总队服役的叶力铭,现在是空港经济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老兵们遇到困难,大多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才会找到退役军人服务站。“遇到当场处理不了的问题,我们就用小本子记下来,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去年,我们慰问困难退役军人7名、90岁以上退役军人5名,为低保、特困11名退役军人免费申领防癌抗癌专属保险。退役军人权益得到保障,这是我去年最美好的回忆。”

  叶力铭说,2023年,继续了解社区退役军人及家属创业就业情况,帮战友们找到满意的工作,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当好退役军人‘后勤兵’。”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滇中新区干部群众讲述奋斗故事和新年愿景——~~~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 瞭望台
   第03版:在滇中
   第04版:新人文
新区发展更有活力 百姓生活更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