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智飞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的基石,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保障。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不了解农业,极少有农业劳动的经验,与农业生产的隔膜很深,国家粮食安全意识淡薄。因此,高校亟须开展国家粮食安全教育,积极探索理论、课堂与实践之间的联动,通过学习思想理论、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劳动实践等方法,提升大学生的粮食安全意识,培育知农爱农兴农的人才队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强保障。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为理论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它有科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获得真正解放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立场、基本观点和实践方法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和粮食理论,体现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创新性地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其次,它有深邃的历史渊源。“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温饱一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孜孜追求。“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提出了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具有突出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维度、资源维度、科技维度、责任维度与生活维度等五个维度阐释粮食安全。战略维度上,粮食安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与必然要求;资源维度上,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保耕地,还要保水源,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良田不仅要高标准建设,还要用最严格的制度去保护;科技维度上,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粮食稳产增产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藏粮于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责任维度上,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共同扛起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生活维度上,一方面树立大食物观,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一方面树立爱粮节粮的社会风气,充分用好一滴水、一粒粮、一分地。
二、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是国家粮食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要坚持课堂教学,紧跟党的最新农业政策,以学生为中心,将授课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紧密联系,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优质课程,达到国家粮食安全教育的预期目标。
首先,结合粮情农情,设置相关课程。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我国粮食长期供需紧平衡和结构性短缺是基本粮情;基于人多地少的资源性约束,农业大国与小农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大国小农”是基本农情。高校需要结合粮情农情,开设专门的粮食安全课程或者在通识课程中加入粮食安全要素。一方面,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所以授课教师需要弘扬中国农业、中国农民的伟大,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他们对农民怀着敬佩之情,引导大学生爱农民、爱农业、爱农村。另一方面,授课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困难与挑战,创设使命与担当的氛围,深化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熏陶他们投身粮食生产、建设农业强国的家国情怀。
其次,融合不同学科,丰富教学内容。高校要通过开展“文理结合”,打破学科之间壁垒,安排不同专业教师共同授课,丰富粮食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科带来的思想碰撞,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最后,紧盯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授课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效果为导向,不采取居高临下的说教,也不需要高谈阔论的灌输,而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心育人。一是紧密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思维习惯。授课教师根据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要素选择授课内容,持续锤炼讲授艺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地开展粮食安全教育。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模拟、话题讨论与角色扮演等各种方法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结合案例分析、启发性议题、场景架构来引导学生考虑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还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大学生提前学习、主动学习。总之,粮食安全课程要让学生喜欢听、听得懂,也听得进去。
三、强化实践育人,做到知行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粮食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第一,高校应当组织与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走下田野、走向实践,在粮食生产活动中获得真知灼见,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感悟到广大农业大有可为。通过举办“劳动教育月”等活动,我们发现参加活动的大学生身子壮了,眼神犀利了,为农奉献的理想更为坚定。第二,高校积极引进社会资源,主动与乡镇基层对接,为大学生建设粮食安全教育实践基地、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等。依托这些资源,教师安排学生针对粮食生产中的关键领域、突出问题等开展专门调查,再汇聚集体智慧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大学生身体力行、迎难而上的实干精神。第三,鼓励大学生直接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做到学以致用。通过组织开展技术下乡、良种推广、农田整治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服务群众。总之,通过劳动实践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理解粮情农情,更能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农业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天地,为未来投身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厅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涉农高校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教育研究”(2023GXSZ0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