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钊
《刀与木:我的版画之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是一部艺术家杨先让的版画编年史,以他的版画艺术创作为主线,引人在岁月更迭中,沿着他用刀与木的艺术刻画时代印记和诠释时代精神的艺术之路,领略一段艺术家不断探索和超越的奋斗传奇。该书也像一部回望中国现代版画发展的纪实作品,从作者与徐悲鸿、邹雅、力群、古元等人的交集中,回望艺术家们热情描绘中国新时代建设和发展场景的整体面貌。
20世纪50年代初,作者加入新兴版面的队伍中从事木刻版画创作,几十年间,他始终坚持“艺术为人民”的理念,坚持贯彻情感为先,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细细体会和理解身边的一切新事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沉着而大胆地进行艺术探索,创作了大量记录时代发展、呈现时代气象的佳作。无论是1954年创作的记录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场景的《武汉之夜》、1975年创作的反映大建设年代火热激情的《大庆会师》,还是1982年创作的呈现农村新事物新气象的《村里的喜讯》,他以“面向生活,牢守写实手法”创作的每一幅版画,都如美妙的音乐,时而低婉、时而高亢、时而深沉、时而奔放,而木板上每一根线条都是忠实的“记录者”,在艺术刻画新中国的生活景观和社会气象的同时,也折射出新兴版画创作的新面貌和新风向。艺术家的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当用时间之线去串联版画之珠,使他创作的这些镌刻时代变迁、生活嬗变、艺术流变的版画连缀在一起,汇成一幅多姿的、流动的画卷,所呈现的是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历程和繁荣景象,更体现着版画创作者扎根生活的创作追求和观照时代的敏锐自觉。
如果说杨先让艺术之路的第一个转折点,是从油画“阴差阳错”转行到版画创作,那么,另一个转折点则是他暂时搁下刻刀去挖掘保护中国民间艺术。其中缘由固然有如他在书中所说的,放弃木刻版画创作是因为版画创作时不顺利、精力不足等,但融入他在《黄河十四走》中的自述进行回望,更能接近他当时的真实想法:他在1983年出国探亲时,参观了许多艺术学校和博物馆,国外对原生态艺术的重视和吸收,使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一片未被开发的宝藏,将会为中国艺术家提供无限的灵感,给予他们极大的启示”,启发了他对于中华文明丰富而多彩的本土文化的探寻与重新审视。“民间美术不是我的梦想,但这是我的责任。再不做点什么,就都没了。”带着这份“执念”,他先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办国内首个民间美术系,讲授民间美术,更于1987年到1989年,他率领考察队历尽曲折,出入黄河流域14次,潜心考察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出版了考察成果《黄河十四走》,成为迄今为止黄河流域关于民间美术最为重要的考察实录成果,“让民间美术超越时空,滋润炎黄子孙的心灵。”如今,94岁高龄的他虽然不再“以刀代笔”进行版画创作,却一直未停止对艺术的思考,在海外宣传中国民间艺术、笔述艺术界的新闻旧事、举办国内外的文化讲座……延续着他的创作理想和艺术生命。
《刀与木:我的版画人生》里有作者用画笔书写岁月年轮的艺术人生,也有记录各色人物、各式场景的版画,他们是存在于你我之间活生生的人,曾与我们并肩奋斗走向通往未来的路。这就是我们所敬仰和希望成为的艺术家,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用心“雕刻”每一寸时光,成为生活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