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本文字数:5040

  闫静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棘手难题,事关国家发展质量、民族繁荣强盛和社会安定和谐。因此各国都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别之大世界少有,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目前,黄河流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板块,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摆在重要位置。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何更好地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意义更加重大。然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1]。

  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支撑型、高物耗、低产出的工业化路径特征明显。纵观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可以发现,目前整个流域已经进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黄河流域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区域,经济结构整体上以农业为主,在黄河流域的省区中,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30%以上,就业结构中以农业劳动力为主,工业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少数城市。而改革开放以来,黄河流域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尤其是21世纪以来,黄河流域进入了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2010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3%,2020年为41%。

  从推动黄河流域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来看,推动黄河流域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资源开发和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从工业行业的发展看,黄河流域内各省区的工业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部门都是煤炭、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资源型产业。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黄河流域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迅猛,中上游区域已经形成了世界上罕有的煤炭、油气、风能、光伏能等大规模开发的区域。即使是消费类工业部门也是以本地农牧业资源产品加工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低[2]。因此,资源支撑型、高物耗、低产出的工业化路径是黄河流域工业化发展的显著特征。

  (二)高负载开发与生态环境本底脆弱之间的矛盾突出。资源开发始终在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突出的地位且规模不断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土地资源的开发持续增长。由于流域所处的气候条件适合农业的开发,所以黄河流域耕地的开发长期处于增长状态。二是水资源的利用不断增长。随着农业、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水资源利用量在不断增长,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达到80%以上,这在世界大江大河流域开发中是少有的。三是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以煤炭为例,1980年,整个黄河流域的煤炭产量为2.7亿吨;之后快速增长,在2000年达到4.4亿吨;进入21世纪之后,煤炭产量飞速增长,2020年达到28.5亿吨,是1952年的152.9倍,1980年的10.6倍,2000年的6.4倍。2000年以来,中上游的晋、陕、蒙、宁四省区平均每年增加煤炭产量1.15亿吨;2010年后平均每年增加近9000万吨,是世界能源开发史上绝无仅有的高强度开发区域。目前黄河流域煤炭产量占全球煤炭产量的36.8%,晋、陕、蒙、宁四省区就占其中的33.2%,即全球每3吨煤炭产量中就有1吨来自黄河中上游地区[3]。

  黄河流域受其所处区域的地势、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本底脆弱。黄河上游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植被稀疏;青海地区属于高寒地区,气候恶劣,自然条件严酷。山西、陕西、陇东、宁夏、河湟、豫西、内蒙古南部地区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少雨,植被覆盖率低。黄河流域干旱半干旱区占流域面积的2/3左右,水资源总量不足长江流域的7%、全国总量的3%,却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的人口的供水任务。山东省、山西省以及河南省沿黄引黄受水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6。黄河上游的高原冰川、草原草甸和三江源、祁连山,中游的黄土高原,下游的黄河三角洲等都极易发生退化,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与我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淮河、辽河、海河等流域比较,黄河流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流域。综上原因,这表明黄河流域资源环境高负载开发与生态环境本底脆弱之间的矛盾突出[4]。

  (三)流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将较长期存在。黄河流域的大多数省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流域内各省区经济发展不均衡。2022年,黄河流域内经济总量达到30.70万亿元。其中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的GDP之和占到黄河流域66.95%,其余六个省区GDP之和仅为黄河流域GDP总量的33.05%。

  二是创新能力分布不均衡。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能力与长江流域、粤港澳大湾区等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评价结果,沿黄省区只有山东和陕西排名位于前十名,宁夏、甘肃、内蒙古位于倒数后五名,这表明黄河流域内部各省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5]。

  三是沿线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黄河流域作为煤炭资源富集区,沿黄省区产业体系的特点为二产过重、三产过轻,许多城市以装备制造、传统能源化工为主导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这些城市拥有的大量煤炭、化工、冶炼等传统企业,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绿色发展技术水平不高、发展低质低效等问题。黄河流域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的不足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的缺乏,导致其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的同时,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相比全国其他区域较为滞后。

  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创新发展作为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而黄河流域整体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15.82%,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产业转型动力不足。因此必须提升黄河流域的产业创新能力。

  1.推动重大科技攻关。着眼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协同创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深入开展节水、生态修复、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技术推行科技攻关,为产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2.激发人才创新能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面向新发展阶段,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要做好“引才、育才、用才”工作。引才方面要完善普惠性和个性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充分尊重和用好现有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育才方面要加强创新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高校设置生态保护、现代农业、智能制造、公共卫生等一批急需领域学科。加快构建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用才方面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3.大力培育创新主体。企业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黄河流域具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少,所以急需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培养。可以通过打造高新区平台、实施优惠地租、税收等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企业入驻。发挥各类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支撑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吸引国内外一流科技创新资源,深入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比如山西要发扬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用,加强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争取在北方旱作农业方面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做优做强特色农牧业。特色农产品种植有助于充分发挥黄河流域的资源比较优势,拓宽各地区农业发展路径。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优做强黄河流域特色农牧业。

  1.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牧业。黄河流域的多数特色农产品处于粗放、分散经营的状态,难以形成品牌优势。所以要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如沿黄灌区要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的进入和带动,推进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和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建设。要加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两品一标”农产品的认证培育,健全农牧业投入品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要大力发展节水、耐旱、抗逆性强的特色产业,实现生态恢复与生产发展的共赢。还要推进新一代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提升农牧业科技装备水平,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工程。

  2.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为地区发展特色农产品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如上游的青海、甘肃地区地处高原,适合发展高原农业和寒旱农业;中上游的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等黄土高原地区适合发展多种杂粮种植业和林果业;下游的河南、山东等地则适合发展蔬菜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业。所以要大力布局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充分发挥出黄河流域的比较优势。

  3.积极培育地理标志产品。目前,黄河流域拥有1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各省也都形成了一定数量和特色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滩羊肉和中宁枸杞、甘肃省的兰州百合和定西马铃薯以及山东省的烟台苹果和平阴玫瑰等。所以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农业品牌提升,强化如宁夏枸杞、甘肃高原夏菜、内蒙古牛羊肉、山西白酒和杂粮等区域性农业特色品牌。同时,充分挖掘并完善农产品种植、加工、存储、贸易等全产业链,打造一批黄河地理标志产品。

  (三)积极保护并开发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美誉度高,开发价值突出,并且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黄河流域已经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和旅游线路,比如莫高窟、五台山、兵马俑、殷墟、泰山等著名景点。积极保护并开发黄河流域文化产业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必选赛道。

  1.凝聚高度认同的黄河文化符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黄河文化打造成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黄河文化凝结转化成统一鲜明的流域文化符号,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2.系统性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面的政策支撑体系,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组织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文化旅游带总体规划》《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规划为指导,明确不同分区内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原则,突出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原则全面调查认定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登记工作,对黄河流域内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资源进行科学、准确、全面的调查;理清其种类、数量、分布和存续状况,完善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鼓励设立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专刊、著作。

  3.培育黄河流域文化旅游新业态。创新文旅融合的形式,丰富黄河故事的现代传播形式。利用VR、3D、AR等新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文旅场景,让消费者沉浸式体验黄河文化。加强区域间的文旅整合资源协作,协调建设流域共享的旅游信息平台、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跨区域旅游交通合作体系建设。按照黄河上中下游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分区域做好规划工作,上游应发挥生态优势、加强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工作,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中游相对交通便利、文化资源丰富,应发展适合现代游客需求的文化旅游、深度体验游、自驾游等;下游相对经济发达,文化遗产丰富,可依托泰山文化、孔庙文化、革命老区文化等多样化开发各类旅游和休闲度假产品,比如可开发“文化旅游+非遗”“文化旅游+研学”等旅游新业态。

  参考文献:

  [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2]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3]郇庆治,黄敏.新时代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黄河流域绿色发展[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

  [4]程广斌,吴家庆,李莹.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统计与决策,2022,38(23).

  [5]孙镇,王茜.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研究[J].农业经济,2021,(01):55-57.

  作者系中共晋城市委党校讲师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庆科技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新闻热线 : 023-63658858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重庆科技报微博
重庆科技报公众号
重庆科技报理论 0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闫静2024-08-13 2 2024年08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