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上海

泰山晚报 2024年05月21日

  □董雨涵

  上海,已经是我毕业旅行的第4站了,按照惯例写下一篇游记,此时的我已经从刚开始旅行对某城市激动的真情实感者,转换为冷静疏离的评判者。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与其他几座城市对比着。

  曾经,老上海是莺声燕语穿梭的十里洋场,有着纸醉金迷和吞云吐雾的夜生活。而今天的上海,有着独属于她的称呼——“魔都”。有人说,如果你在上海待久了,你会发现不同的上海,不只是富有现代气息,也是国家文化名城!此前我来过上海多次,每一次都不是专程来旅游。这次专程不带任何目的来此,待了10天,又有不同的感受。

  初到上海的晚上,走过外滩,本想在风中感受独属于上海的风情,脑中过一下那旧上海里叮叮当当驶过的电车,身着旗袍的女子临街而立等着乘坐,偶尔有穿着学生装的男孩骑着自行车载着女孩经过,留下铃铛般清脆的谈笑声。然而,现实是人满为患,暑热难消,巍峨壮观的万国建筑充满商业化的味道,这些建筑尽管虚有其表,但难掩内里空虚,实在难觅那历史的厚重感。夜幕降临之时,站在黄浦江畔的观景台,时而驶过几艘轮渡,载着夜游黄浦江的众人,引人注目的却是每艘船上的广告。看着浦江两岸霓虹齐放,倚着栏杆,躲避摆拍,感受周围人的喧闹!

  我个人认为上海的魅力在于,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有江南的吴越文化和西方的工业文明交织下形成的海派文化,还有曾经受列强殖民影响遗留下的殖民文化。这种复杂多元的文化格局不仅深深浸润着上海的精神风貌,还孕育了上海人(不仅指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和上海城市建设。

  上海无疑是发达的。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国内,甚至是国际上顶流的资源。工作上,你所在的单位、你的同事、你的上司、你的眼界、你的阅历等无疑是先进的;工作之余,有各种展览,文化类的、艺术类的、科技类的、商业类的等供你观赏,音乐会、话剧、歌剧、公益讲座等供你欣赏,饮食、购物等都不乏高端场所;想要拓宽圈子,会有各种小俱乐部举办各种活动,有着共同的目的和严格的筛选条件……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奋斗人生中需要的积极的正向循环的调剂。“卷”已经筛选了能否在上海立足的人,那是综合实力的较量。

  旅行前几站,我就会在计划中纳入很多关于展览、博物馆等人文、社会科学类别的地点,从北京站我逐渐明晰了对建筑的兴趣,在上海之旅中这种感觉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我认为是由于之前看过的、思考过的积累,加之那天中华艺术宫同济大学建筑系公益讲座的点拨,让我的精神之旅无比舒畅、丰盈,这是比任何刺激都来得惊心动魄的。我认为人生的经历,包括旅游,不过是各种刺激,表面上感官的刺激,筛选后,直入心门、精神之门。口腹之欲是基础,我自己的感受是“吃不饱、睡不够,干啥都只有一半的效果”;再往上便是精神之欲,这点因人而异,往往一些人只是披上精神享受的外衣,去追求更高一层的口腹之欲;最难得的是,博爱、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这一层只是我的猜测,因为我还不能够得到它。目前的我,不过是基于母亲的养育、支持,体验或试图够到第二层,仿佛已看到第二层之门。

  上海也是年轻、局促、无秩序的。它的城市建设无疑是先进的,它的建设者无疑是优秀的。但是,它的城市建设布局仍在探索中,需要先完成建设,再试错并改进,它还有一半的地区仍处于三线城市的基本盘。它的精英人群、高知人群是不成熟的,仍处于“浅浅喝汤”的阶段。它的发展红利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是数一数二的。多年前,在欧洲街边店内,老板看出我是亚洲人,又得知我不是日韩两国人,就猜测我是北京人或是上海人,上海之影响力足见一斑。

  在书店,我翻完一本书,叫《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读来不免觉得温馨、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该书是作家惜珍10余年来探寻上海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的结晶,也是她对那些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不懈寻访后的解读。书中选取了上海64条经典马路中的20条,这20条马路主要分布在黄浦区和虹口区,这些马路及其马路上的经典建筑在书中均以图文相生的形式予以呈现。作者用寻宝者的精神和探索者的眼光呈现了这20条永不拓宽的马路的前世今生;用纪实的笔法,通过优美的文字,将这些上海马路的万种风情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马路都是上海历史街区的保护地标,作者用文字和故事保留了这些马路耐人寻味的一面。读完,我不禁叹道,上海是可爱的,正如每一座城市都是可爱的,为什么可爱?原因直白:落叶归根,远行的人总是思念故土。我愿用心生活,带着家人走遍世界,去发现、去感受、去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