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位委员聚焦六大主题出实招谋良策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专题会议,市委、市政府领导与委员们进行深入交流 2024年01月25日  戚尔达 黄 铮 林 海 刘子烨 游思静 谢 臻

1月24日,政协委员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专题会议上发言 金 松 摄

  阅读提示

  ■ 市委“点题”,政协“答题”。 1月24日下午,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专题会议。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市委副书记吴清等市委、市政府领导与政协委员们面对面,认真倾听记录委员们的建言,并进行深入交流。 

  ■ 6 场专题会议,83位委员作精彩发言。委员们围绕“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等议题提出对策建议。

  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加快“五个中心”建设

  专题一: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 参加界别:中共、致公党、教育、科技、经济、农业、特邀

  本报讯(记者  戚尔达)“上海集成电路近5年年均增速近18%,2023年带动三大先导产业达1.6万亿元。但近年来,北京、广东深圳等地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龙头企业牵引、创新要素凝聚、产业发展迅速。上海要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靠什么?”在“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专题会议上,张建华委员直奔主题、直指问题率先发言。近两个小时内,共有12位委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在扎实调查研究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言。

  提出问题,更提出对策。张建华在发言中建议,上海应聚焦集成电路关键领域,建设高精尖产教融合平台,推动平台全面开放,真正共享;面向未来提前布局,在未来汽车、未来通信、未来显示、AR/VR未来智能终端、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急需的关键芯片,设置集成电路重大基础专项;建立直面高风险、宽容失败的关键项目遴选支持机制,以及双首席负责制(1位战略科学家、1位企业首席技术专家),促使基础研究成果真正落地,支撑带动未来产业,促进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新一轮更高质量、更大规模发展。

  多位委员关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雷鸣委员提出,要构建世界领先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联动发展。他建议,争取尽快在上海设立政策性的科技银行,帮助上海建立适配科创企业的企业评价机制。李民桥委员认为,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可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交流合作,建议上海可与其他金融中心加强交流和合作,并探讨标准互认的可行性,推动上海成为服务国家的绿色金融中心。尧金仁委员则建议,用好再保险“国际板”,对接全球再保险技术、资本和人才,增强承保、服务和风险管理能力,在离岸在岸有限渗透金融框架下,提升人民币国际定价能力、国际接受度、国际交易效力,统筹境内外人民币,联动在岸离岸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重要的战略缓冲。

  有关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黄迪南委员则建议打造与国际航运中心能级相匹配的绿色甲醇燃料加注中心,将本市绿色甲醇项目整体工作纳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规划建设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充分发挥本市天然气“一张网”优势,实现本市生物天然气快速、统一、安全、高效入网。

  关于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薄海豹委员提出,可利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政策红利,设立上海国际商事法院,打造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童继生委员提出,把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成进博会后多翼联动的创新场,以做强“虹桥品汇”为平台,促进集散供配功能,促进新消费快速增长和引进。

  发言中,多位委员关注科创中心建设。李强委员提出,上海应加快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重视新终端、新入口带来的技术迭代主导权、行业标准定义权和价值格局分配权的变化,提早布局终端生态,在产业格局重组时,打造几个全球知名的上海终端品牌。陈凯委员则建议,上海进一步加快探索解决重点攻关阻碍数据流通的难点堵点问题,形成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化的上海范式。葛群委员从科技创新型外企负责人的角度建议,打造集聚全球资源、全要素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借助外资的外脑资源,加强对产业投资的规划和引导,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知识共享和产业分工协作,打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邵楠委员则建议设立种子基金,从源头上解决科创企业启动难的问题。周立旻委员建议政府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沟通,根据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政策,确保政策始终与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保持同步。

  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聚动力集合力

  专题二:全面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

  ■ 参加界别:民建、特邀、九三学社、科技、台盟、经济、工商联

  本报讯(记者   黄  铮)1月24日,在“全面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专题会议上,15位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上海正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对改革和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盯紧抓紧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链主’带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李琛浩委员建议,建立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的“链主”企业引培相应统筹机制,助推龙头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张润斌委员则关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他建议,推进惠企政策的落实落地,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起步难、持续难、做强难等共性困境。陈贵委员呼吁以《发挥城市功能优势  做强律师事务所品牌  加快推动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的发布实施等为契机,借鉴国际经验,对上海律师业及法律服务业进行顶层设计和谋划,鼓励本土律所律师“走出去”和国际化。“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人民币离岸体系将成为必然选择!”孙立行委员提出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构建开放安全的金融体系的建议。

  发言中,多位委员关注科技创新。钱军委员认为,上海要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改革开放和吸引外资的前沿,上海最有条件也最应该成为中国战略新兴行业的国际关键枢纽。”他建议,大力发展研发总部经济并促进创新产业集聚,全面推进创新产业合作,并不断完善创新配套服务业。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创新发展,杨莉委员建议,支持嘉定区加快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创新应用、加快构建多区协同的L3、L4级别自动驾驶准入试点、进一步支持嘉定区高级别自动驾驶创新引领区建设。丁欢欢委员从央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角度发言,提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要把竞争变成竞合,上海要在便利的国际接轨、优异的法治环境、强大的科研和产业综合配套等“综合实力”上放大优势。钟永喜委员则认为,创新不能局限于科技领域,在商业模式、创意设计、工作流程、服务等方面都可以创新。

  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ESG是目前通行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强调环境、社会、企业治理融合发展。”黄春华委员提出依托浦东立法进行制度创新、设立专门奖项、创新金融支持及在高校扩大设置ESG专业并提供专业培训等建议。“再制造产业已经被国际公认为绿色、低碳、环保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融昆委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改革再制造产业项目审批制度,加快目录更新节奏,以此打破再制造产业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壁垒。朱军红委员提出加强CBAM(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研究,积极培育碳核算和碳交易机构的重要性。“目前上海面临人才短缺、机构不足、数据缺失的‘三缺’挑战。”他建议,提升碳管理人才的培训和专业水平,完善碳核算建设标准。梁洁芹委员建议上海可以打造超大智慧城市,助力绿色建筑、碳排放降碳等工作。

  此外,丁祖昱、沈翊、徐兵委员还围绕回稳房地产市场、抓住优势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重视养老行业营商环境等主题提出建议。

  构建人人参与负责奉献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专题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 参加界别:共青团和青联、妇联、社科、少数民族、宗教

  本报讯(记者   林  海)“上海是展现中国式民主生动气象的重要窗口,全过程人民民主应当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闪亮名片。”1月24日下午,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专题会议上,黄冲委员率先发言。会上,先后有16位市政协委员围绕主题踊跃建言。

  黄冲提出,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上海不仅要在“五个中心”方面迈上新台阶,还应该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中国式民主生动气象方面走在前列。“政协协商民主是‘柔性’、合作的民主,在推进城市治理中应当发挥更大作用。”黄冲表示,提升上海超大型城市治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完善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平台和渠道,保障市民能够充分地行使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大家还记得疫情期间活跃在社区里的‘团长们’吗?‘脑补’一下就是《繁花》里玲子和虹口小汪的合体。他们既能敲开邻里的大门,又能组织货源,成为社区里最受关注、炙手可热的人。”李铭委员认为,在疫情期间,随着有效的社会动员,党员、志愿者及“团长们”都为社会治理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支力量应该被社区的管理者持续用活用好。为此,她建议,要把社区骨干力量转化培育,打造“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王凯委员以“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进一步发挥青少年作用”为题进行发言。他提出,在上海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的过程中,青少年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不够健全、养成培育不够系统、参与渠道不够丰富。他建议,坚持靶向发力、双向赋能,完善青少年作用发挥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坚持分层次、分类别,加强青少年全过程人民民主意识教育培养;坚持多维度、多渠道,推动青少年有序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

  “去年,聚焦治理数字化转型,上海深入推进区块链‘图网码’等数字化六大攻坚行动,进一步强化了城市数字底座基础设施能力,提升了公共数据治理能力和应用水平。”刘迎风委员表示,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就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工作统筹,深化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他建议,依托新设立的上海数据局,进一步完善本市的数据制度设计,加强数据工作统筹,强化数据基础设施,健全数据流通机制。充分依托数字底座能力,加强城市治理过程中的部门协同和业务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公共数据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芮海燕委员以“坚持两维理念,全面提高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区域的规划标准和配套功能的若干意见”为题分享发言。她认为,当前上海市保障性住房存在规划选址比较偏远、规划标准比较低、整体的环境和品质不够高等问题。为此,她建议,要将保障性住房区域的规划布局纳入城市建设大局,建设要求应形成相应的评估体系,房屋设计应体现城市的品质、城市的文化,解决好“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民生保障问题。

  与会委员还围绕“AI数字人”助老服务、巨灾保险制度、业委会助力社区治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日常生活需求

  专题四: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增进民生福祉办好民生实事

  ■ 参加界别:农工党、医卫、总工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环境资源、特邀

  本报讯(记者   刘子烨)“外滩‘第二立面’更新改造”“做好养老服务供给的‘加法’”“打造上海环城绿色空间”……1月24日,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增进民生福祉办好民生实事”专题会议上,13名委员围绕民生热点建言谋策。

  在上海城市更新的浪潮中,以外滩“第二立面”为代表的一批历史风貌街区,正在推进空间更新和功能升级。针对资金平衡问题,陈志奇委员建议,市级层面提供专项资金或平衡资源,支持城市更新基金向外滩区域城市更新项目倾斜,市区两级各类税费一定期限内税收返还,专门用于区域内滚动发展。通过后续项目高品质运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回收前期投入。蔡永洁委员建议,将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作为政府主导模式的有机补充,向下结合,双向发力,“自下而上的更新的基本特点就是化大为小、化整为零,把大项目切分成小项目,在城市设计的总体控制下有更多实体主体参与,吸引众多小的资本进入,做到精和细”。

  上海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委员们认为,上海应进一步增加、优化养老服务供给。许剑民委员建议,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域内大型三甲医院与养老机构签订服务协议,提供一系列上门诊疗服务,包括设立家庭病床、相关执业点、家庭医生工作室等。“要打破条块之间的壁垒,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将多项综合康复延伸到养老机构内”。林丽平委员围绕“推动社区康复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加强急性治疗与康复治疗的衔接服务”的建议——建立病人的康复档案,为病人急性治疗期后的康复收集需求,提供建议;建立好上下级医院的康复对接窗口,逐步扩大康复相关医疗数据互联共享,在出院窗口为有需要的人群设置转诊接送、辅具租赁、居家无障碍改善等便民平台。钱菊英委员建议一二三级医院全面联动,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水平。 

  近年来,新兴行业领域的青年从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骑手”等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委员们十分关注。“70%外卖员年龄在20岁至35岁,吃的是‘青春饭’。而这个年龄段是学习技能最好的年华。”张宁委员建议,建立统一的外卖员数据库,为在库的外卖员提供职业发展规划服务,让他们除了外卖工作之外有更多的选择,获得技能培训及长期发展的职业机会。同时,可以为上海制造产业的发展解决技能人才的供给问题。依据数据库,还可以为外卖员提供职业体检等更多普惠服务,让他们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情。

  在建设环城(外环)绿带的基础上,上海正在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民对绿色生态环境有了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黄罗维委员提出,进一步提升公园通行的便捷程度、增强绿地配套的舒适度,“建议加快打造环城绿色慢行空间,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亲近自然的绿色活动场景。”他说,生态公园规划已经考虑进行不同年龄的分区,建议进一步细化分类市民需求,打造具有特色的活动空间。

  对于保障市民对高品质饮用水的需求,林卫青委员建议上海先行先试,尽快制订生活饮用水中新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评估方法,系统推进和开展相应的健康风险筛查和评估,确定需要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研究开发饮用水中新污染物溯源和预警技术,并进行相关健康风险评估,为开展饮用水中新污染物健康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专题五: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 参加界别:民进、新闻出版、台联、侨联、体育、对外友好、文艺

  本报讯(记者   游思静)1月24日,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专题会议,15位政协委员现场建言献策。

  “用上海的城市特质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首位发言的金江波委员直奔主题。他建议,要巧用原创的文艺精品力作温暖人心、提振士气,激发文化自豪感、增强文化定力;善用创新文化载体来结交国际友人,扩大世界“朋友圈”;妙用各类国际赛事集聚国际智慧,服务上海城市更新、文化更亮、生活更美的新发展格局。

  长三角区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业缘相融。“长三角‘三省一市’要加强文化发展战略协同、文化资源有效整合、文化市场无缝对接,从品牌、平台和窗口3个方面深入推进共建与共享,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文化链接和高质量发展。”陈海波委员建议,以长三角文博会为牵引,共同打造国际性文化活动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凝聚长三角文艺创作的成果和力量,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协同联动,深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进一步有效推动长三角城市间的文化交流联动。

  上海不仅是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共中央早期活动地。结合这一历史,丁宝定委员建议,市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在持续推进“党的诞生地”工程的同时,打造“中共中央在上海”红色文化项目,围绕早期中共中央在上海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对相关史料、场馆、遗址深入发掘梳理,从不同视角展现党的奋斗历程。其中,静安区是中共中央早期主要的活动地,他建议依托静安特色优势,市、区共同把静安打造成为“中共中央在上海”红色文化传承地。

  高校美育是学校美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大学生青春洋溢、创造力强,是擦亮‘上海文化品牌’的天然助力,上海丰厚的文化资源,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金炜委员提出,构建本市高校文化场馆与地方文艺院团深度合作机制,让“校团合作”助力新时代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希望本市高校文化场馆与地方文艺院团深度合作机制的构建,能够开拓出一条‘整合资源、为我所用、互惠互赢、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他说。

  最近电视剧《繁花》火爆全国,它引起人们对于上海本土题材创作的关注和讨论。如何挖掘本土题材?“还是要注重艺术作品的人民性、时代性与艺术性,这是一个深入探索、认真思考和积极创作的过程。”喻荣军委员说,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最具有国际精神,艺术的国际化也是上海本土文化的特征。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喻荣军表示,要用心、用力、用情,聚焦本土题材的挖掘,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以此来提升上海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

  此外,方奇钟、潘瑾、李明、王景春、周平、郭惠光、王彦、王洁、陆锦花、王勇等委员还围绕打造吴昌硕美术馆、进一步提升中国上海艺术节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国际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等主题提出建议。

  探索新模式培育新动能,营造活力迸发的良好创新生态

  专题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 参加界别:民革、科协、民盟、教育、无党派、科技

  本报讯(记者   谢  臻)1月24日下午,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围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举行专题会议,12位市政协委员先后踊跃建言。

  会上,许多委员的观点均与发挥好金融作用、支持科创相关。“基金规模不少于100亿元。”朱云委员建议,基金主要聚焦五大未来产业方向,重点投向具有市场前景的实验室成果,充分体现阶段早、企业小、科技硬、期限长的特点,解决科技创新过程中,早期阶段投资不足、可持续投入不够、长期资本缺失等问题。同时,建立容错机制,在民营市场化资本不肯、不愿、不敢投资的阶段,充分发挥国有创投机构对产业发展压舱石和基本面的作用。“投早、投小、投未来,要给予40%—50%,甚至70%的风险容忍度。”他说。

  陈启宇委员例举了北京、深圳、杭州、苏州等城市推出的产业引导基金,“这些基金无一例外都是政府推动,并委托市场主体,由成熟的管理人和产业龙头企业来进行管理”。他呼吁,大力支持市场主体参与科创基金的发展,并设立科创企业的纾困基金,聚焦三大先导产业,由政府领导、市级母基金/大国企/金融机构出资,通过招标或者其他竞争形式,由具备丰富经验的、国内领先的市场化基金管理人和领先的龙头企业(尤其是本土龙头企业)来管理这些科创发展基金,有效对接本市的源头创新资源,包括大学、科研院所、医疗机构。

  “优势产业+母基金+政策支持”模式,引发了赵丽佳委员的共鸣。她提出,发挥国有资本的战略引导作用,更好地吸引优质 GP (普通合伙人)和项目落地,通过“基地+基金”,发挥社会资本对产业的导入和发展作用,同时给予一定的容错机制,鼓励资本进入长周期投资,构建技术创新、资本赋能、人才支撑、服务保障、场景开放“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

  成键委员也提出,应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整合各类专项基金成立产学研种子基金和导向基金,以急需支持的各类项目为切入点,协调资金使用,进一步探索将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交给创投和风投机构进行改革。

  科技人才的培育也是委员们热议的焦点。毛大立委员建议,加快构建世界级人才平台,聚焦大实验室、大学、大企业、大设施、大平台等创新资源要素,打造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矩阵,建立科学化、专业化、市场化条件认定机制,吸引全球杰出人才。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优化外籍人才居留与出入境人才政策,推进海外人才全周期管理服务“一键式”改革,创设科技人才工作签证。

  “我们要努力在学生心中种下科创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工程师的梦想,而不是追求影视明星。”曾宪一委员坚持科创教育“从娃娃抓起”,建议出台“一条龙”政策,打通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绿色升学通道。

  此外,围绕发挥国家实验室龙头作用、共享长三角科技资源、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激发大学创新动能、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先导产业科学数据中心等,杨守业、陈启军、曾凡一、谭黎敏、姚薇、惠利健委员分别提出了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