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中国要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这一步怎么跨越?”“产品创造的主角——职工,需要提升素质,向知识型、创新型转变角色。”2015年和2016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著名全国劳模李斌两次提及工人队伍建设,留下著名的“李斌之问”,斯人已去,但言犹在耳。
而呼应“李斌之问”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本人!2017年4月14日,一项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与亿万产业工人息息相关的重大改革拉开帷幕——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要求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改革不适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好地发挥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作用。
至此,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拉开大幕。一系列文件、措施出台,产改协调小组成立,制定任务分工方案,推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而上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作为我国近代制造业的发祥地,作为肩负建设五个中心重任的国际大都市,责无旁贷、使命在肩。面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这一历史课题,上海敢于破冰,勇于探索,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当前,以汽车、国产大飞机、海洋工程、航天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正重塑“上海制造”的辉煌,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正成长为“上海制造”的新脊梁。
上海正在如何破题?未来又将如何提升?本报今起推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题版面,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政策文件、理论观点、实践做法等方面,充分展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上海样本”“上海经验”,展现力促产业工人“破茧成蝶”的全市之力。
■劳动报记者 张锐杰